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理论 >

兵马俑是秦始皇的军事训练馆还是将士纪念馆?


    1974年,在陕西临撞县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的一片荒原上,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代大型地下兵马俑军阵,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
    它俨然成了世界最大的军事博物馆,结构严整,气势恢宏,再现了秦始皇鹰瞬虎视,横扫六合的雄风。这些如同真人真马的陶俑陶马依次排列在三个俑坑中,共拟刃件。陶俑身材高大,约1.8米左右。容貌不一,神态各异,整装待发,浑然一体;陶马则昂首肃立,肌肉丰满,装备齐全,栩栩如生。还有130多辆战车及大量的铜兵器、金、铜、石饰品等。
    这些陶人陶马和青铜兵器的精良和完美令人叹服!它是一个人间奇迹,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有许多难解之谜。比如:它是不是秦皇陵的一部分?是的话,作用是什么?是陪葬物还是别的什么?为什么要建?何时何因被毁?
    专家们各有各的观点,众说不一,笔者三次去兵马俑参观,最早是1988年,最近又去了一次,带着疑问,查阅了不少资料,现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同兴趣者交流观点。
    一、何因建兵马俑
    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因为从春秋战国时开始,俑都是作为陵园的陪葬品出现的。兵马俑出现在皇陵附近,所以是陪葬品。但是,我们知道了出土的近7000个兵马俑,竟然找不到两个相同的,为何没有相同的?一个兵种可以用一个模型,这样省力又省工,何必一人一个型态!
    联想秦始皇在咸阳宫外为他喜欢的已故的部将阮翁仲按其模样铸成的12金人(铜人),我们也可以想象秦始皇对有战功的将士怀念之情。他又可能依此理念在他的陵墓前建造纪念馆!统一全国后的秦始皇有无此念?我看是有的。
    我们建国前为烈士立碑于天安门广场,及各国建国前后都有纪念碑,也说明了同一理念古今中外皆有。而出土兵器上的年代恰是秦统一中国之后的时间,这说明兵马俑可能是秦统一中国后的战将纪念馆之类的场所,当然也可作为秦始皇死后陪葬的一部分。
    或者这是秦军的模似训练场馆。
    兵马俑里没有统帅俑,这些陶俑无论是步兵、弩兵、骑兵、车兵,都属武士俑,并不见统帅俑。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可能是按秦制,每次出征前由秦王指令,一名将帅任统帅。而修建作为指挥部的3号坑时,将帅还未任命,工匠们不敢随意塑一位作统帅。虎符正掌握在秦陵地宫中的秦始皇手中呢。
    还有人认为,也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是秦军最高统帅,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神圣尊严,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马俑坑之中。这两种说法,都是猜测而已,并无定论。
    但我们以这仅是纪念馆或军事训练场解释就相对能够自圆其说了。
    另外,商鞅的两次变法都有针对军队的改革,最重要的两条就是:“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级制度。”     这些都规定了秦国的士兵在战场上必须英勇杀敌,而真正在战场上立了军功的士兵就可以加封爵位。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么,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     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加封进爵,这是秦国士兵在战场上可以英勇杀敌的主要动力。
    据此,秦统一后为有战功的将士以俑人立碑纪念或建立训练场馆也是合乎情理的。另外在这里建立军事基地保卫咸阳也是必要的、合理的。史书说,当起义军离秦始皇陵不到10里的时候,即位的秦二世赦免了这些囚犯,命令他们拿起武器,镇压反叛。 保卫都城的任务只能托付给那支由囚犯临时组成的秦军。出人意料的是,这支军队体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战斗力,这说明工地内不全是囚犯,有一大部分是士兵。推测军营就在此地 。 
    二、为何兵马俑型态不一
    兵马俑每一个(7000多个)都不相同,是工匠想象的还是有真人为模特,以真人为原型可能很大。脸型模具对工匠来说也不难。真人亲临现场、旁人描述都可从造出泥塑,现在的泥塑技术大街都有,秦时的人成天在黄土地劳作,泥塑比现在更发达!所以其仿真人(有功将士)塑一种兵马俑也非难事。难在每一个人一个样,这就使人只能想到它是纪念馆或专用训练兵营!
    三、如何掩埋的,又如何损毁的
    挖掘时考古发掘现场所看到的,却是一片残破景象。大多数兵马俑或东倒西歪,或身首分离,或头破腹裂,或臂断腿折。原来架设在一号坑和二号坑上的棚木、芦席、顶梁木柱、封门木以及坑内的战车等,也均成了灰烬、焦炭,周围尽是经大火焚烧而成赤红色的红烧土。显而易见,兵马俑坑曾遭受过大火的焚毁。那么,是谁焚毁秦兵马俑坑的呢?
    一般认为是项羽的军队所为。《汉书·楚元王传》载引刘向的疏文云:“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成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人其凿,牧者持人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水经注·渭水》也有类似记载。不少学者据此认为,兵马俑坑的残破景象,是项羽和牧童所造成的。但这里并不一定指是兵马俑工扬,皇陵地面建筑很多,而兵马俑少可烧之物,可燃之物仅仅是兵马俑上面的木梁、工棚之类的木质、杂草。而兵马俑距地面很近,燃烧之时可能己近废弃。
    然而,细阅《汉书·楚元王传》,其所载刘向的疏文,是以援占讽今的方式,谏阻汉成帝营建奢华的陵墓。文中并无明确记载项羽、牧童烧毁兵马俑坑的材料,甚至连秦始皇陵墓前有无兵马俑坑,也只字未提。
    由此可见,把焚毁兵马俑之事归于项羽、牧童,只能是一种推论,并无实据。
    根据文献资料,秦兵马俑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但考古工作者在兵马俑坑的发掘过程中 曾发现许多墓葬打穿上面覆盖的土层。例如:一号兵马俑坑发现的1座西汉前期墓,墓穴正 好打在俑坑的隔墙上。二号兵马俑坑内也发现1座东汉初年的夫妇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一组陶马和陶俑的身上,陶俑、陶马被打碎和搬动,堆积于墓穴的一角。
    这证明远在西汉时期,俑坑的上部已经荒芜,地下埋藏的情况已不为世人所知,所以才会在上面建墓。 一百多年后的司马迁在史书中也未提起,只可能是兵马桶在秦朝灭亡前己埋入地下。战乱中,偌大的兵马俑地下坑,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填土掩埋并不泄密是不可能的。据《汉锄》《史记》、《水经注》等史籍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但上述史书中并没有一个字明确记述项羽军队焚毁秦兵马俑之事,甚至连秦兵马俑的字样都没提到。因而,把烧兵马俑的罪过加在项羽的头上,只能是后人的猜测罢了。
    所以,有人认为秦兵马俑是战乱中项羽的军队烧毁的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假如说,项羽军队当时发现了兵马俑,应当还是上面没有封土的工地,兵马俑上有木房木梁之类的可燃物质,一把火可以烧毁工场。但问题是谁把这些俑埋入地下?项羽是不会去掩埋的!既然是项羽要毁掉它,除火之外,动用士兵手持石头把兵马俑头砸坏也是一会儿的事。但兵马俑大多完好,说明其没有故意毁坏之意。
    有人推测是秦人自己点的火,以烧毁祭墓物品及墓周的某些建筑,使死者灵魂将此带去阴间享用,即所谓“燎祭”。但是,如果真的是出于占代的丧葬制度和民间风俗习惯而焚毁掉,为什么只烧一、二号坑而不烧三号坑呢?假如真的是秦人自己烧的,那么肯定从建成到焚毁的间隔时间不会太久。可是据考古发掘来看,俑坑底下浸地砖上普遍都有十几层的淤泥层,这种淤泥层绝不是四、五年能够形成的。
    也有人推测是兵马俑坑中的火是因为坑内的陪葬物等有机物腐败产生沼气,自燃而造成的。但是,同样的俑坑,同样的环境条件为什么只烧了一、二号坑而三号坑却没有起火呢?这也没有科学的根据。
    于是,有人认为,秦兵马俑坑遭焚毁不是人为的,而是由于地下沼气自燃引起火灾所致。不过,此说也有难以解决的疑问。因为根据考古工作者发掘,三号坑没有发现火烧痕迹,纯属自然腐朽和塌方而遭破坏。如果说一号、二号俑坑因地下沼气自燃而被焚毁,那么同时建造的三号坑为什么不会自燃?       
    此外,还有人以占代丧葬制度和民俗学的资料为据,认为兵马俑坑是秦代人在陵墓建成后,自己放火焚毁的。因为在古代丧葬礼仪和一些少数民族丧葬礼仪中,确实存在烧毁祭葬物品及墓前某些建筑物的风俗。但这种说法,也存在难以解释之处:既然秦兵马俑坑是出于丧葬风俗而遭致焚毁,那么为什么只烧一号、二号俑坑,而不烧三号俑坑?
    假设兵马俑坑确为秦人自己所焚毁,从建成到焚毁之间的相隔时间不会很长,但从考古发掘看,俑坑底部漫地砖上普遍都有十几层二、三十公分厚的淤泥层,这决非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再说,秦始皇陵建成之际,也是秦王朝行将覆亡之时。如果说相隔多年而焚毁兵马俑坑,此时秦王朝已不复存在,再为秦始皇举行这种丧葬礼仪显然已无必要了。     
    秦兵马俑坑究竟是被谁焚毁的呢?
    综上,笔者认为有可能是在项羽军队逼近皇陵时,秦军自己烧掉的,这时的兵马桶己近乎废弃,场地多次进水淤泥,但工棚尚在,杂草丛生,秦军将其烧毁并掩埋于地下。故外人不得而知。兵马俑不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物与秦始皇一同有条不紊地埋入地下,而是战乱中情急之下烧毁并匆匆掩埋。
    它是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能是将士纪念馆或军事训练场,而非专门的陪葬物,是处在阴阳界上的秦始皇军队!是联通陵中秦始皇的禁军,在秦始皇入陵时,它们虽处在地下但未掩埋,如果当时掩埋绝难散落破碎,只因秦皇死的太突然,后战乱突起,秦朝灭亡太快,以及当时财力不足无力整修,招致兵马俑多次遭水灾淤泥、荒废、焚毁并草草掩埋,这场地既在陵内又是兵营,故外人不得而知。
    王圣发    文化发展论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