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震》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10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微渐至于不逆——释《震》 张再兴 内容提要:雷霆之怒,声闻于天。这就是帝辛二十二年冬,大蒐于渭的战事描绘。《震》篇以商纣王气势汹汹的征伐开始,最后索索而归的故事,告诫姬周核心,以商纣之强,尚不能以武力遂志,我们就更不要妄图依赖武力获取戡商的胜利了。这是篇中之义。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呢?这就是“以杞包瓜”的戡商政策,微渐至于不逆。拿基辛格的语言来说,就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与有限的敌人、进行有限的战争、获取有限的胜利。积这些有限的胜利而成绝对的胜利”。这是《震》篇大义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对立而统一! 主题词:震 大蒐于渭 震虩虩(赫赫)→震来厉→震苏苏→震坠泥→震索索→合婚→斡旋 以杞包瓜 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有限的敌人、有限的战争、有限的胜利 积分 微渐 不逆 1.0《震》篇的历史背景 《周易》是文王所作,作于羑里,在商纣王“大蒐于渭”之后。古今没有任何一位《周易》注家认为在大蒐之前。 大蒐前后的商周关系,构成《周易.震》的历史背景。不妨将这些历史资料罗列如下,使我们在理解《周易.震》篇大义时,不至将其从历史环境中游离出来,人为地当成高尚神圣的哲学命题来研究。这些资料以1)~20)一一罗列之。 姬周从古公亶父在岐山立脚开始,对殷商的依附是迫切的、诚恳的。正是投靠了殷商,才得以立国。殷商也依靠姬周的力量,作为他在西北边境的屏障。两者是卓有成效的合作与同盟关系。 据《竹书纪年.武乙》所载: 1)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按:武乙给姬周以立命之地); 2)二十四年,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 3)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 4)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瑴(珏),马十匹(谢祥荣先生按:此赐按三公之礼); 5)三十五年,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历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 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文丁即位。文王生于武乙元年,武乙被雷震震死这一年,文王三十五岁。 由上记载,姬周与殷商,在整个武乙时代,都保持了很好的合作、同盟关系。 再看文丁时代。《竹书纪年.文丁》: 6)二年,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 7)四年,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克之,命为牧师; 8)七年,周公季历伐始呼之戎,克之; 9)十一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王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既而执诸塞库。季历困而死,《纪》曰“王杀季历”。 这一年,文王四十五岁。 由《竹书纪年》所载,姬周对殷商是忠诚的,真正地成为殷商在西部的屏障和依托,季历也十分忠臣而勇武,完成了一系列对殷商和姬周都有利的政治军事任务。但文丁错误地囚杀了季历。这一政治事件,播下了姬周决心戡商的种子。 帝乙时代: 10)王季被囚杀以后,发生了姬周兴兵击商的军事事件。 “文丁十一年囚杀王季,十三年去世,其子帝乙即位。此时或再过一年,文王乘机兴兵击商,实有可能”。谢祥荣先生以陕西周原考古队1979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掘出岐周时期的卜用甲骨一万余片……其中编号为H11-164的卜骨上有‘用踝(huái)商’(按:用字残破,尚能辨认)三字以证之”(《周易见龙》P131)。“用踝商”,谢先生解释为“击踝”,似乎偏颇。《甲金字典》认为“像人跪降献戈状”。说明姬周的确有对商动武、而后缴械投降的记录; 11)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从《太平御览.八三》辑得:“(帝乙)二年,周人伐商”。可证明谢祥荣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在王季被文丁囚杀后,姬周确有贸然击商的军事报复行动。谢祥荣先生说这一鲁莽行为为文王所为,似可讨论。但因无其他资料,也只好让文王背过了。 但是,姬周很快地调整了对殷商的政策,与殷商的关系得到彻底的改善。确是文王所为,这时可能接受了姬周政权。 12)《竹书纪年.帝乙》曰:“三年,王(商王)命南仲(姬周大将)拘昆夷,城朔方”,说明殷周已经恢复了原有的君臣与合作关系了。 13)不久,帝乙嫁妹与文王。《诗.大雅.大明》曰:“大邦有子,俔(qiàn)天之妹。文定厥(其)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丕)显其光”。岐下人民为这一次的合婚而兴高采烈,举国欢腾。《周易.归妹》也专门论述了“归妹事件”。不过,文王并未疯狂到失去理智的地步。指出合婚并不是姬周的最终目标,终结目标是“何(荷)天之衢”。 帝乙九年,帝乙亡,帝辛(纣王)即位,时年文王56岁。 帝辛时代。《竹书纪年.帝辛》: 14)“(帝辛)元年,命九侯、周侯、邘(鄂)侯”为三公。谢祥荣先生认为“是把商纣认为势力较强的几位侯伯以虚位,一有必要,便可将其集中到朝歌,作为人质,变相地监视起来”(《周易见龙》p132)。这一发现很重要,是后来文王囚居羑里而不被杀的政治基础之一。 15)帝辛时代,文王坚持“发展、壮大”的既定国策,国力渐渐强盛,为帝辛所忌。为震慑诸侯,于“帝辛二十二年冬,大蒐于渭”。这一年文王七十八岁。 “所谓大蒐,即大规模的军事检阅,相当于现代的军事演习。而演习的地点是‘于渭’。笺曰:‘此言大蒐于渭者,随渭水所经之地而蒐之,不止一处也’。而于渭水流域,正是岐周疆土之所在。所以这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实际上是在岐周疆域展开。商纣的目的,显然是直接威胁他心中的劲敌……演习的时间是二十二年冬季开始。二十三年,他便囚西伯与羑里。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是在大蒐的过程中便把周侯昌囚禁了起来”(《周易见龙》P133巴蜀书社)。 蒐,《说文》曰,人血所生之草。“大蒐于渭”,不是一般的军事演习,实际就是流血的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是轰轰烈烈的,如雷霆闪电,威势赫赫。所以用震——雷霆来描述其气势与规模。 16)“(帝辛)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 这一年文王七十九岁。说是囚禁,或可以说是西伯自己将“办公桌”搬到了商纣的“国宾馆”里去的吧。这样,姬周可以以实际行动显示对商纣的忠诚。既然是“国宾”、“三公”,所以才能在“宾馆”混六年而不被杀。直到闳夭之徒以“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史记.周本纪》)将文王换出来为止。当然,这种“国宾”就是人质而已。 这种可能是存在的。文王主政姬周后,并没有对殷商发动过武装战争。即令是帝辛二十二年的大蒐,姬周也没有正面对抗,当然存在自我囚禁示诚的政治基础。至于后世,如刘邦之赴鸿门宴,毛泽东之于重庆,就多不胜举了。一个国家、民族的领袖,他的生命当依据国家、民族的需要而存在。文王爱生命,更爱姬周,他有这样的勇气与智慧。 17)《史记.周本纪》:“(西伯)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18)“(帝辛)二十九年,释西伯,诸侯逆(迎)西伯,归于程”; 19)“(帝辛)三十年春三月,西伯率诸侯入贡”;《左传.襄公四年传》:“文王率商之叛国以事纣”; 20)“(帝辛)三十三年,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 1)~20)记录了姬周与殷商两三代人的合作、同盟关系,以及各种矛盾过节;同时也记录了文王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和过节的。从羑里释放回国后,这种合作、同盟关系(哪怕是表面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直到“得专征伐”。 有人说,商纣王不杀周文王、反而给予“得专征伐”之权,是商纣王同楚霸王一样,“富于妇人之仁”,《史记》就有这样的倾向。在重要的“失误”环节,两者有相同的语言描绘与调侃。如说纣王曰:“此一物足可释西伯,况其多乎!”其实,政治永远是形势博弈的结果,不是戏剧。 由文王对殷商的、一贯的政治原则可以看出:文王在处理大蒐事件的政策取向是:服软、示诚、内敛。具体做法就是纳贡、合婚、自囚。“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商纣)。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辤)方国(安宁边界)”(《诗.大雅.大明》)。目的就是求得发展壮大所需的时间。 这一段历史,表明商周之间既合作又矛盾的国际关系;既剑拔弩张又没有撕破脸的暧昧关系。正是这种混沌迷茫的状态,才掩盖了文王按“以杞包瓜”战略最终枯死殷商的大政方针。 2.0《震》篇翻译 2.1释字 2.1.1释虩 虩(xì),《说文解字》:“‘履虎尾,虩虩’,恐惧”。就是踩着老虎尾巴,虩虩而惧。但是,现代文字学家不完全同意。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叔夷钟跋》(P74):“‘虩虩成唐,有严在帝所。’按成唐即成汤,王静安已言之也……虩虩即赫赫也。此文言云虩虩成汤,犹《诗.小雅.出车》篇之言赫赫南仲、《节南山》篇之赫赫师尹、《鲁颂.閟宫》之言赫赫姜嫄也”;“《易》文以‘笑言哑哑’与‘震来虩虩’为对文,哑哑状笑言之容,则虩虩亦状震来之容也。” 康殷《古文字学新论》(P190):“虩(去虎)似有日光四射之意,加虎为附声。周金文中‘虩虩成唐,处禹之堵(土)’,愚以为即‘赫赫成汤,处禹之堵(土)’。虩虩盖即赫赫的本字,后世以赫字代之。” 《说文》解释为恐惧,在今人看来,已非常权威。因为《震.彖》就将虩虩解释为恐惧的。《说文》再次强调,你看有多权威。 在我们看来,《彖传》为了宣传他们的政治哲学、治国方略,不息曲解卦辞,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也并不是虩虩就没有恐惧之义。应当说,赫赫,是寇人者炫耀于人的威势;虩虩,是受寇者内心的反应,二者兼而有之。 2.1.2释鬯、匕、不丧匕鬯 鬯,《甲金字典》:“甲金文象盛鬯酒之形”。显然,《甲金字典》的解释,很不令人信服。康殷《文字源流浅说》(P511):“疑象用滤酒器——筛属以滤酒状。用以示这用秬酿制、并经过滤的酒。彝铭有‘秬鬯’,《说文》讹作鬯……(鬯之下部)从U(注:甲金文式样,无法写出,以U代之)。U,器也”。根据鬯字的甲骨文金文,康殷的解释比较合理。这就是,鬯象以筛形的器具滤酒,这是古老酿酒工艺的精制程序。于是,将这种以秬酿造、并经过精滤的酒叫鬯酒,简称鬯。而鬯字下的匕字,则是酒罈子的讹变。 这样一来,我们有理由将“不丧匕鬯”的匕,理解为盛酒器,乃鬯的同义重复。如若不如此理解,那么这个“匕”字,到底是匕首的匕字?表示女性的妣字?抑或汤匙的匙字?都与文意不协。 作为精滤酒的鬯,是祭祀必不可少的物品。“不丧匕鬯”,显然就是没有掀翻姬周的宗庙和祭祀用的鬯酒的意思。就是国家并不因大蒐而灭亡。 2.2《震》之卦辞、爻辞翻译 【原文】《震》: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译文】《震》:雷霆之威,给人警示。哲人曰,“坏事变好事”。 大军征伐,势如破竹。我有戒备,其奈我何。国家无恙,祭典如常。 震,就是雷霆。但这里是军事威势的状词,不是自然属性的雷。自然雷击中祭祀品的机率基本为零,只有军事行动才能掀翻祭祀。况乎《震.上六》的“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都是战事、人事描绘,所以震就是军事行动的代名词。《周易》作于羑里,于帝辛二十二年大蒐之后,显然这里的震,就是这次大蒐的代词。 震,亨,因震而亨。雷霆之威,给人警示,得到教益,所以亨通。得到什么教益呢?卦辞没有说明。以当时的历史环境揣度,大约应该是:a)国家还不强盛,还要努力发展;b)不可无武,防止战争之强加于我;c)不要依靠武力戡商。总之,震是国际形势,亨通是因震而得的教益。 哑哑,拟声词。哑哑而笑之声。“笑言哑哑”有坦然面对大蒐的无畏气慨,亦有对大蒐的蔑视,没有丧失国家的欣然。显然,“亨通”与“笑言哑哑”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现代文章组织法,应在这里分段。 百里,张善文《周易译注》:“百里,喻地域之广,兼指古代诸侯以‘百里’为封地。荀悦《汉纪.哀帝纪论》:‘古者诸侯之国,百里而已,故《易》曰震惊百里,以象诸侯之国也’”。可见,震惊百里,为军事气势描绘;所震者,诸侯。 译文中,为什么要增加“我有戒备,其奈我何”字句呢?《震.六二》爻辞:“跻于九陵”,就是有准备而躲藏的意思,这里将其移到卦辞里来了。 【原文】初九,震来虩虩,後笑言哑哑。吉。 【译文】初九,战争之来,势如雷霆,使人簌簌。我有戒备,其奈我何?吉祥无咎。 虩虩,寇人者的赫赫威势,同时也是被寇者的簌簌恐惧。 后,今本《周易》是先后的後,不是王侯之“后”。文章逻辑是,先有赫赫威势,後有哑哑笑言。 【原文】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译文】六二,寇来汹汹,其奈我何?不有大灾,莫非蚀财。我避于九岭,敌溃于野原。溃军勿逐,久必擒获。 厉,有利害、凶猛之意。表雷霆之威势,亦有麻烦之意。 亿,揣度。《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亿就是揣度、臆测、筹划的意思。结合爻辞,是说寇之于我,不会有好大的麻烦,大概要蚀点财而已。 贝,我认为是以贝之两扇的严密合缝,由借方开出的“信用凭证”,为记忆提示式合约。交出一扇贝的一方,在秋后以物资赎买回来,完成一次特定的贡赋。在信用这种意义上,说贝是货币,也挨一点边边。不过,这一论点还是处于揣度状态,特别需要达人批判。总之,贝就是财产的代名词。丧贝就是蚀财。 跻,《说文》曰:“登也。从足,齐声。《商书》曰:‘余颠跻’”。这里的《商书》指《商书.微子》。对于颠,《说文》曰:“顶也”,解释过于偏颇、狭隘。注家解释跻,则认为是登、降同字,所以颠跻就是倒台,从山顶滚进深渊。 其实,“颠”应该是“彼”。站在树下,树的上梢就是颠;事情原本来是这样,结果弄成那样,叫颠倒;平稳的反面是颠簸;思维正常人变为疯子,叫颠(癫);颠是覆的反义等等。拿颠的现代义类比《商书.微子》,颠跻就是彼适、远遁、逃逸,甚至是跑到敌人那边去的意思。这样解释颠,与《商书.微子》的文字逻辑是和谐的,也符合微子的个人历史。所以,这里的“跻于九陵”,就是彼适于山陵、躲避于山陵之意。九,数之极。这里的九陵,就是山陵的泛称,崇山峻岭。 勿逐,不要追逐。显然,商纣王的那次大蒐,姬周躲到山陵后,在丘陵地带将来寇之兵打得落荒而逃。或许打败纣王的不是文王本人,而是姬周莽撞的同盟国而已。《震.上六》之“震不于其躬,于其邻”,就说明文王并没有与商纣正面接触。而是商纣伤了姬周的邻居,或被周之邻居所伤。在商纣大败的情况下,本应乘胜追击,但文王基于更为高远的战略目标,才有“败兵勿逐”的军事抉择。在爻辞中对打败来寇之兵这一事实做了文字减省。 七日,应该理解为过一段时间,而不要机械地理解七日。“七日得”,久必擒获之意。 【原文】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译文】六三,雷声依旧,韵渐清悦;强弩之末,已非我灾。 苏,拟声词。“震苏苏”,如乐曲一样委婉舒缓的雷声,以状军事失势,如不穿缟素的强弩之末一样。 【原文】九四,震遂(zhuì)泥。 【译文】九四,雷声依旧,已渐疲软。如坠泥潭,殆难奋势。 遂,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释文》:‘荀本作队’。遂,借为队(zhuì),队即古坠字”。遂(zhuì),不是现代汉语的遂(suì)字。它构字原理是“△(隊字去掉左包耳)”加辵,辵为示动符。而“△”象着箭矢之豕,加示动符辵,强调坠下。“震遂泥”,是雷声疲软,如入泥潭,难以奋势之意,以状军事之失势乏力。 【原文】六五,震往来厉,亿[丧贝],无丧有事。 【译文】六五,战争已去,给人教训。赔点钱财,免于灾难,并不妨碍将来的戡商大事。 厉,同励。“震往来厉”,雷已停止,给人教训与激励之意。 亿,或为《震.六二》“亿丧贝”之省。《震.六二》的“亿丧贝”为大蒐事件的结果估测;这里的“亿[丧贝]”,则是战后的对商政策设计。就是准备纳贡贿财、调和国际关系。 有事,《竹书纪年.帝辛》:“(五十二年)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左传.昭公十七年》:“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洛与三涂”;现代日本人也将针对别国的军事行动叫“有事”、“周边有事”。可见古今中外,“有事”就是战事、征伐的代名词。“不丧有事”,并不妨碍戡商之事之谓。或许赔款示好,正是卓有成效的“有事于商”呢! 【原文】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译文】上六,雷声萧索,眼神慌张。寇人得灾,意欲逃亡。酋首(西伯)未获,仅伤及邻。 往事已去,不必追究。备好钱财,挑选美女,而做外交斡(wò)旋。 震索索,就是雷声萧索,失势以后的雷声。乃大蒐结束时的索寞、萎靡、颓唐之比喻。 矍,《说文》:“佳(鸟)欲逸走也,从又(手)持之,矍矍也。”就是鸟雀被人捉住、欲逃不能的慌张惊惧。这里用以描绘寇人者逃亡时的慌张形态。这次大蒐,商纣王确实吃亏了。 征凶,因征伐而凶,征伐给自己带来灾难。 躬,正身,大蒐的目标,即周文王。大蒐后的第二年(帝辛二十三年),便囚西伯与羑里,可见这里的“躬”即西伯。 邻,姬周的邻居,姬周的同盟国。 无咎,同勿咎,就是不要追究之意,不是平安无事的无咎。不追究什么呢?当然是商纣王对姬周的不惠,就是大蒐这件事。 婚媾,合亲。谁主动谁被动呢?根据当时殷强姬弱的国际形势,应该是周送女子与商,以表友好,用以结束一次国际争端。这样一来,言,就应该是外交斡旋。而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指责、非议、调侃。有,为语词,无义。 在向商纣王送美女时,为表示对商纣王的忠诚,文王亲自去了商都朝歌斡旋。并自己打好了铺盖卷、挑起饮食,把“办公室”搬到羑里去了。这也达到了商纣王欲以周文王为人质的目的。况且周文王为纣之三公,也可以住在商都。文王在羑里一住就是六年。文王能住六年,正是跟商纣王示好与和解的结果。 文王自己到商都,就不怕被杀掉吗?虽然姬周于殷商是心头之患,但双方并没有撕破脸皮。再加上文王的服软示诚,矛盾自然不会激化。况乎,因政治的需要,必要时首脑也是不能顾惜性命的。以文王的智慧与勇气,对国家之爱与诚,自囚羑里不是件难事,且是事之必然。 3.0《震》篇大义 《竹书纪年.帝辛》曰:“二十二年冬,大蒐(sōu)于渭”。 这次大蒐的过程、结果如何呢?《周易.震》篇做了完整的记录。 雷霆万钧、惊天动地→雷声隆隆、使人簌簌→雷声依旧,韵渐清悦→雷声疲软,如入泥潭→雷声萧索,眼神慌张→寇人得灾,合婚而去。气势递降,至于索索。 这是一篇逻辑完整的记叙文。1)记述这次大蒐的气势、规模;2)大蒐从开始到失势、合婚、结束战争的全过程;3)从大蒐的结果,所获取的政治军事教训;4)大蒐之后的善后处理,姬周对殷商的政策应对等。《震》篇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记录,构成本篇文章的直接含义。 《震》篇的 这些描绘,语言尖酸,不乏调侃。实在是没有把不可一世的商纣王及其军事行动看在眼里。但是,文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羞辱、洗涮一下气势汹汹的商纣王,得到心理上的快感,而是从中吸取教训。 《周易.震》是一篇商周当代史。有史书的效用,却更是一篇政论著作。显然是以史为训,规划着姬周的未来。 这个教训是什么呢?这就是: “同志们!不要以为你很强大了,你可以打老虎了。不成的!你看商纣王多么强啊?不也是索索而归吗?戡商不是拼武力,而是拼实力。同志们!安静些,努力搞好你的经济建设吧!”; “同志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必须按‘高筑墙(《大畜.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娴舆卫)、广积粮(《颐》,自求口食)、不称王(《大畜.六四》,童牛之牿)’的原则,处理国际关系”。 比较《革》篇之老虎、豹子式的革命和商纣王雷霆风暴式的大蒐,文王少了他们的浮躁与懒惰,多了冷静与勤劳。拼老命的革命与恃武惩罚,都注定是不成功的。这是教训。 有废必有所兴,有批判必有所建树。批判雷霆风暴式的革命,必然主张微渐式的革命。因此,《震》篇的大义并不在《震》篇的文字之中,而在文字之外。这就是《遘.九五》:“以杞包瓜,含章(商),有陨自天”,就是“壮大自己就是消灭敌人。正如杞树长大了,原与杞树同园的瓜就会枯死一样。天高,星星是不能用竹竿戳下来的;商壮,当如陨星一样自己陨落”。 文王主张商之灭亡,在其自朽,那是不是不要武力呢?我想只有傻子才会有这样耽心。杞树长大了,其实力不就在杞树的自然壮大之中吗?谁说杞树比瓜弱了呢? 4.0以杞包瓜哲理的现代表述 4.1生死关头谁也不是纸老虎 效法老虎豹子,丢原子弹,不是战争狂人,定是战争懒汉。说他们是战争懒汉,总想“一价钱”整死别人,取得一劳永逸的成功。殊不知即令是纸老虎,也要人去戳才倒,况乎往往是死而复生。希特勒、东条英机试图一劳永逸地占领世界,是失败了。说明纸老虎(这些被侵略的对象,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纸老虎而已)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打死的。一个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前进!进!” 中华民族在生死关头奋起了,其他受害的民族不也一样?所以一切军国主义同商纣王的大蒐一样,注定要失败。 希特勒、东条英机既是狂人,也是懒汉!那么,我们要把一种主义,在有生之年要“红遍世界”,是不是既狂妄又懒惰呢? 斯大林可不是这样想。如果美国佬是纸老虎,他一定会在华盛顿为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演唱“喀秋莎站在陡峭的岸上,042 | 3.1 | 733 | 6- |”,而不是让中国人在朝鲜战场上去显摆。反之,如果既弱又贫的新中国好打,麦克阿瑟一定会“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岂止于三八线。要知道,那个站在哈得孙河口、举着火炬的胖老太,正等着在合适的地方放焰火呢。 物种的多样性确定世界的缤纷性、复杂性。世界是竞争的世界,世界有竞争而美好,瓜园因有杞又有瓜而美好。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是以迅速消灭别人而立,而是在共同发展中见生死。即令世界仅仅剩下两大势力的竞争,他的结果也将是几百年之后,而不是原子弹一爆之后的现在。 “以杞包瓜”,杞树长大了瓜就死亡,就是事物在渐变中变化,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变化。哲学公式中没有“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逆程序。很有名气的武王克商,表面上是周武王以四万多兵力取得的胜利,其实应该是文王五十年苦心经营的结果。要不是文王的政治辉光深入到“敌占区”,得到奴隶们的阵前倒戈,“一个鸡蛋的家当”是绝对地被周武王打破了。所以,武王的胜利,不是武力的胜利,而是文王的胜利、“文力”的胜利。 4.2微渐至于不逆 民族、国家集团,很难摆脱动物性,就是过分相信自己的体力。英帝国就是羊毛加炮舰成帝国的。当原子弹在广岛、长崎初试威力后,美国人就更相信武力能征服世界了,就像商纣王依据武力能横扫渭水诸侯一样。 对此,现代哲学家、战略家基辛格博士说:“no!” 他在《核武器与对外政策》(这是我在1972年前看的,现在在省市图书馆都借不到了)一书中,认为核武器(文王则曰虎豹之雄)不是战争致胜的根据,而主张“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与有限的敌人、进行有限的战争、取得有限的胜利。我们的胜利源于这些胜利的总和”(引号内的文字,也是回忆,并不是只字不差,但意思是绝对准的)。有人称之为“有限战争论”,这其实就是文王“以杞包瓜”政策的现代化诠释。 杞树在与瓜的竞争过程中,杞树就遵循了“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与有限的敌人、进行有限的战争、获取有限的胜利”的原则与瓜竞争着。杞树刚刚发芽的时候,它在茂密的瓜叶的缝隙间,艰难地伸出头来,争得了一丝阳光;过了几年,它占领了一片瓜叶的位置;再过二十年,占领了瓜田的一角;过六十年,杞树长成了参天大树,将整个瓜园遮盖完了,瓜就死了。就具体的每一年,它的成就是微乎其微的,不可数、不可摸的。积这些不可捉摸的胜利,成绝对的胜利,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胜利。用数学式表示就是 ∫a、b(X)=绝对胜利(或绝对失败) (x)为过程函数,a、b为时间间隔,∫为积分符号。 显然,函数(X)如杞树长大过程一样,走势越好,时间间隔越大,则积分值越大→(趋于)绝对胜利; 它的逆程序是:函数x走势越疲软,总在过程中失去什么,那么,时间间隔越大,则积分值越小→(趋于)绝对失败。 瓜的死亡,在于不断地失去什么。当杞才发芽时,还没有一片叶子那么大,没关系,你才好大点巳巳儿(胚胎为巳)?当杞树才一个瓜叶大时,也没关系,早着呢;当杞树占领了瓜田的一角,也没有关系,还没有我的地盘大;当杞树长成参天大树后,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态势了。 瓜,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在有限的问题上、失去有限的优势,积六十年之久,就失去了所有的优势,成不可挽回的失败。 类比殷商与姬周的竞争,在文王五十年苦心经营下,国势如杞树之成大树;商,则如瓜之被枯死。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转化。武王克商后,殷之遗族,只能作为周之诸侯而存在。宋也认可这一历史变迁,没有反抗。或可认为是老聃哲学——“柔弱胜刚强”的绝好例证。本文也不无这一思维。 竞争是残酷的,物种在竞争中繁茂或死亡;民族、国家在竞争中繁荣或衰败,就看你如何用“渐”了。培育生机——胜利、生存;失去生机——失败、灭亡。 大约随二战、朝战、越战的结束,那个疯狂而懒惰的时代也就跟着结束了。美国人正按照基辛格的理论,勤劳而细致地策划着、评估着、实施着石油战争、伊斯兰战争、后院战争,破“共盟”战争,抑或其他什么名目的战争,不停地争取有限的优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精英、政治家、军事家应该学习的吗? 竞争是艰苦的。胜利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效果。在整个过程中,神经都是不得松弛的,这就是艰苦。所以,我们的民族精英在选择当国家领导人这一职业时,可以说是把艰苦与危惧一起捞到头上了。 如果用以指导台海政策,也不无借鉴意义。我们何不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在有限的问题上、做有限的和解?让永久的和解留待将来。我们不停地这样作,如精卫填海一样,海峡也会被填平的。 如果老是记着爷爷时代的过节、老作意识形态的论争,不停地用刀子割裂着有限的革命情谊、有限的救亡情谊、有限的同胞情谊、有限的文化价值(连连战这样的铁杆炎黄,都写不准“美”字了(见“中山美陵”题词),可见台海文化变异之一斑),甚至将硬硬的花岗石也割起更深的沟堑,使台海向琉球飘去。要知道,日本国,无论是自民党、民主党,或者其他什么的党,恐怕都设有“有事课”,正望台海有事呢! 政党呢?一样的。在台湾,国民党大约总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有限的事情上、有限地失去了些什么,积弊过限,才有瘪(扁)三来执政八年。政党,可以在微渐中崛起,也可能在微渐中死亡,其不警惕哉!好在中途奋起了连战、马英九、吴伯雄、张荣恭。 国家、政党对民族的关系也一样,我们如不能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有限的事情上作有限的建树,并不止于以往有限的建树,那么,我们将失去这一兄弟情分。难道民族团结与经济进步的利益,小老弟无份吗? 温水锅里煮死青蛙的寓言故事,是“以杞包瓜”或“有限战争”论的翻版。是说,青蛙在锅子里,先是因温度的升高而微微感到不适,但能忍受这种环境条件的微微变异;再加温,青蛙又适应了环境条件的新变异……不停地加温,当青蛙感到必须跳出这个恶劣环境时,已是无力气跳出锅子了,只好等死了。 微渐至于不逆。 相反,如果将青蛙一开始就放在较高温度的锅里,青蛙会因极度不适而跳出锅子,求得生路。大约,商纣王对渭水的大蒐,就是这种温度过高的水吧,雷霆之威,给姬周人以警惕、振奋。 4.3如何对待武装 那么,是不是完全地消灭武装、不要原子弹了呢?基辛格博士认为,核威慑,是对战争狂人而存在的,是为保卫和平而存在的。国防,是建设的保证。在提倡微渐竞争的同时,同时要高筑墙(曰娴舆卫)。我们不能无武,只是不要恃武。 中国人在世界上给人的映像是一个柔弱的民族,三千年来总有战争强加于她。烟柳繁华地,总是铁蹄的肆虐的目标,给她留下伤口。而她似乎并不在意,总是在逆境中顽强地发展着什么,建树着什么。再无奈就修筑万里长城。虽然近三百年来落后于人,但不是不逆的颓败。中华民族立三千年不倒,三千年的人文精神,定能发挥出她巨大的物质能量,为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不妨说,长城精神万岁。 5.0《震.彖传》《震.大象传》翻译 5.1名词解释 1)出 《彖传》作于春秋末战国初。在春秋时代,“出”为专门的政治术语。如果我们离开这一时代背景解释“出”,那一定会是“心得”,而不是原意。春秋原意,如下之a、b。 a)王侯、公卿被逐下岗,是“出”字的重要的义项。《左传.文公十八年》:“十二月,宋公杀母弟须及昭公子,使戴、庄、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之馆。遂出武、穆之族”;《史记.宋微子世家》:“文公尽诛之,出武穆之族”。 被逐出、下岗的王侯,本来就没有守住宗庙社稷,也很少有人能复辟再为祭主的。高亨说“‘出’谓立为王侯”,就显得十分地勉强乃至于霸道了。应该是“被出之君,不可以守宗庙社稷”才对呢; b)出仕为官。 《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母……”,所以,“出”就是知识分子(士)走出家门去当官(出仕)。但是,春秋时代的宗庙社稷,并不是士可以染指的。就连季氏这样的大佬(他的阶级成份首先是士,而后才是大夫、公卿),可以玩鲁公于股掌之间。在昭公流亡乾侯,朝中缺侯的情况下,季氏也不敢僭越、自告奋勇代昭公为“祭主”,更不是初出家门的士可以随便问津的。所以这一义项也不对。 那么如高亨所理解的那样,王储正式上岗对不对呢?也不对。当时的政治术语,王储上岗不叫出,叫传、叫立,不是“出”来当诸侯。王储上岗,是一个特定的、不准争夺的法权。复旦大学蒋凡先生引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由传子之制,而嫡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显然,传、立,是春秋时代稳定国家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任何人也不能、也不敢破坏的。欲以贤(道德高尚、能力过人)取位,“出”而干政,就是乱政。所以也不对; c)发生、展现。 根据《彖传》文意,是一篇帝师教育帝王的文章。是希望帝王以赫赫宏大、强势出台的教令威慑天下,叫人无法反对,构成社会之福、人民之福。这里的“出”,就是发生、展现,政策之出。这样来理解“出”,才不至于与历史冲突、文意冲突。“出”什么呢?就是政令之出。 2)后 现代简化字将“後”简化为“后”之后,“后”与“後”被弄得十分地混乱了。对于读小说看新闻,倒没有感到有何不适。对于古典文献研究,麻烦就大了。 “后”的本义是天子、诸侯或帝王妻子的尊称;由于“后”的甲金文是“尸(人)”下加一个倒写的“子”字,象女人生孩子,引伸为子在人后。所以同时为先后、後代之称。而“後”,则无天子、诸侯义项。两者的关系是,“后”包含“後”,“後”是“后”的义项之专。 《震.初九》有“震来虩虩,後笑言哑哑”,查阅各种版本,都是“後”字,也符合爻辞文意。先有雷霆的威势,後有感受者的反应。 《震.彖》“笑言哑哑,後有则也”,也是“後”字,但于义不协。根据《彖传》文章逻辑,这里的“後”应该是天子、诸侯的意思。其间的错误出在哪一朝、那一环节,很难查清楚了。遍查诸《周易》大家,都作“後”解,只有宋祚胤认为是“天子诸侯之‘后’”,高亨则回避这个後(或后)字。但是,与其信宋之不二,莫如重高之犹疑。“后有则”而“守宗庙社稷”,后就是诸侯。所以《彖传》里的“後”,应该是“后”之同音假借字,表王侯。 5.2《彖传》翻译 【原文】《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①也。震惊百里,[不丧匕鬯]②,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译文】《彖传》说:政令如雷霆之威,威慑朝野,构成社会之福。(人们)笑言哑哑,是政策威势的结果。“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政令威远而惧迩也。有这样的政令,难道不能守宗庙、而为社稷主吗? 后,如前所述,虽然《今本周易》都是先后的“後”字,其实应该是天子诸侯的“后”字之同音假借字。则,原则、这里表政令。“后有则”,王侯有政令。 “不丧匕鬯”,为《彖传》所无,但根据《彖传》的行文原则,当补上,以“[]”提示之,这也是很多《周易》大家所主张的。“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是政令“惊远而惧迩”的结果,“惊远而惧迩”是“不丧匕鬯”的原因。 至于匕鬯的匕字,应该是鬯字的下半部分,就是酒罈子。只是在隶楷(译字)过程中将表酒罈子的“U”误化为匕首的匕字了。匕乃鬯的同义重复,就是秬所酿制、并经过精滤的酒,为祭祀所用。在这里与《震》之经文一样,表示宗庙祭祀。 至于“出”了什么政策具雷霆威势?在春秋时代,莫过于“废除劳役地租,实施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实物地租政治经济制度”。见下。 5.3释恐致福 恐致福,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威震之来,初虽恐惧,能因惧自修,所以致福也”。以修省观念解释“恐致福”,是误将金子认黄铜。 《震.彖》作于春秋末战国初,与《论语》《左传》相比,有相同的作者群、相同的时代背景,也就略具相同的思想涵义。如果我们割裂这些联系而论“恐致福”,那一定是臆断或“心得”,而不具本义价值。 恐致福,应该是讲为政宽严问题。这在《左传》和论语都有议论。与《震.彖》有相同的时代背景。 《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我们知道,子产是很有能力和作为的政治家。既能独断专行,又能融和国中大佬,推行革新政治;善处大国霸主;事事宽严得度,游刃有余,成古今灿烂的政治明星。而子大叔却是忠厚有余、果敢不足的政治家(见徐中舒选注《左传选》中华书局1985),差了一篾片。由他接班,子产难免为郑之存亡耽忧。上面那一段话,与其说是子产主张为政要严,莫如说是对子大叔执政的无可奈何的政治设计、政治遗嘱。因此不能作为“为政要严、严如烈火”的依据。 相反,应该是子产主张为政要宽的铁证。为政之要,“其次莫如猛”吗!显然主张宽。孔子似乎看准了子产的本意,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虽则也在论述为政之宽严,其实最终落实在“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施之以宽”,不要残民,这一立足点上。 《论语》亦有相应论述。 《论语.尧曰.何如斯可以从政》:“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尔不怨,欲而不贪,泰尔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又问“怎样才能既惠及百姓而自己又无所耗费呢?”孔子解释说:“让百姓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惠及百姓而自己又不掏腰包吗?选择百姓愿意下劳力的地方去下劳力,百姓会怨恨吗?为政者追求百姓拥护(求仁)又得到拥护(仁),还贪图什么呢?君子对人,无论他人数多少、地位高低、势力大小,一样惠及,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楚楚,目不斜视,使人敬畏,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孔子的这些为政论述实在精辟。联想到1981年在中国农村实行的“全面包产到户”,简直就是孔子《论语.尧曰.论政》的现实式翻版。 在这次“包产到户”政策中,国家失去了什么呢(也可能失去了些,大约就是失去了“全面贫困”吧)?使人民的汗水滴在他自己的土地上、票子流进他自己的腰包内、白米肥肉装进他自己的饭碗里,造成国家粮仓紧缺(1998年国务院大面积扩仓),人民怨恨了吗?党和政府在这一政策中树立了光辉形象,还贪图什么?这样符合民心的事,为党增辉,不也是既威严又不凶猛吗? 我怀疑,如果孔子得政,一定会如春秋之陈恒、新中国之万里一样,做这种无本大赚的买卖的。但也仅仅是“与时俱进、萧政曹随”而已。在孔子还没有得政之前,郑子产(于鲁昭公四年)作“丘赋”;成公元年,鲁作“丘甲”;鲁僖公十五年,晋作“爰田、州兵”;哀公十二年,鲁用“田赋”(仅此一项在孔子晚年)。以土地的个人所有为基础、改劳役地租为实物地租,全面刺激人们的生产欲望,从而增加社会财富总量。这些政策的出台,堪比新中国的土改、1981年的全面包产到户,对社会的改革效果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样的政策,是不是具有强势出台、不可抗拒、具有震慑效应呢、使人恐惧呢? 所以,“恐致福”,应该是春秋时代的政治术语,应理解为政策的威慑效应、利民效应。这些政策的实施构成人民之福、社会之福。而不是恐吓百姓,让他们战战兢兢,钻进裤裆里躲起,不犯刑法而致福。 齐景公刑法严峻,动不动砍脚,比火尤烈,市场“屦(jù)贱踊贵”(《左传.昭公三年》),人民恐惧。这是景公之福?齐国之福?还是小民之福?按王弼、孔颖达《正义》的解释,这就是小民之福,小民因恐惧而不犯法,致有福矣!不禁要问,有这样地福利于人民的吗? 相反,当齐景公听到晏婴以“鞋子贱,假肢贵”、批评齐景公政策苛严、不得人心后,齐景公惧怕了,“景公为是省于刑”(《左传.昭公三年》)。王侯的这种恐惧、惧怕,恐怕才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呢! 朱熹似乎有这样的观点。朱熹《震.本义》曰:“此卦之占,为能恐惧则致福,而不失其所主之重”。这里的主,就是祭主,王侯。所主,当王侯。所主之重,王侯责任之重。全文就是:“为因能恐惧,才知道君王责任之重大,乃社会之福”。朱熹《震.本义》尽多胡说,唯此论点大有异彩,可见缺牙巴也能咬住些炒豆的。或许这是我们拔高了朱熹的思维、形象,“所主之重”,在朱熹看来不过是“主子之威”而已。 以君王的危惧来解释“恐致福”,也不无道理,但演绎过头了。问题出在撇开了“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一句,故像附会。仍可备为一说。 总之,恐致福,不是“威胁老百姓,使老百姓惧怕、不犯法而得福”的意思。 5.4《大象传》翻译 【原文】《象》曰:洊(jiàn)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译文】《大象传》说:雷声不绝,以震不肖,这就是震卦的象意。感此象意,君子当诚惶诚恐,修德省过,以免得咎。 这里的洊,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曰:“洊者,重也,因仍也。雷相因仍,乃为威震也”。显然是以卦象为喻论事。并以不绝的雷声表意王命之威严。 “君子以恐惧修省”,《周易正义》曰:“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情。今见天之怒(按:王侯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故曰‘君子以恐惧修省’也”。孔氏之解释,符合《大象传》原意。雷声不绝,给人警示。如其不慎,谨防雷殛。 雷是在天上的,随时可下;“帽子”是拿在手里的。乱说乱动,给他笼上。于是引出“君子以恐惧修省”的论点。显然是战战兢兢、动辄得咎的小知识分子(下层士)之无奈窘迫画像。 结束语 经文以帝辛二十二年“大蒐于渭”、最后索索而归的失败结果,告诫姬周臣民,以商纣之强尚不能以武力遂志,我们就更不能妄图以武力获取戡商的胜利。正确的戡商政策应该是“以杞包瓜”,不断地壮大自己。当杞树长成参天大树后,同园的瓜也就自己灭亡了。现代哲学家、战略家的“有限战争”论,正是这一政策的现代化叙述与诠释。 生与死,都是微渐的结果,不同点在于生机。在足够的时间间隔下,有生机,积分结果趋于绝对胜利;无生机,积分结果趋于绝对死亡。培育生机,是姬周之急,也是现代国家之急、民族之急。 《彖传》借解释《周易》为名,论述春秋时事政治。守卫宗庙社稷,必须以强势、符合民意的政令,而不是其他。称文大,指极也大。王弼、孔颖达将这种强势政令解释为恐惧使小民不犯罪,成小民之福,实在是误将金子认黄铜了。 《大象传》与《彖传》相比,差了很大层次,为小家半食者谨小慎微的处世哲学、修身哲学。 三者着力点并不在同一命题上,难以据此释彼。卦符符号并不具有某种冥冥神力和哲理暗示影响经文,到是《彖传》《大象传》“以象取义”的由头。 结束。敬请批评!以下不关主题,可以不看了。 参考书:略。 2009/09/01于贵阳甲秀楼 作者简介:张再兴,1943年生,毕业于贵州工学院,土木工程教授级工程师。挖深坑,种高楼,尚属有方。周易研究是其业余闲事,难说有所进步。电子信箱:zaixingzhang43@yahoo.com.cn 鸣 谢 尊敬的老师、同志、朋友们: 自本人以揣揣不安的心情,向各权威网站投稿以来,首先得到四川大学《中国儒学网》、山东大学《周易研究.来稿照登》的破格提携,载入网页。《哲学城》也大力推荐。这里,首先要感谢川大黄玉顺教授、山大刘大钧大师、刘保贞教授等的关照、提携。 其后,有郭奇勇教授、孙福万先生、陈寒鸣、鞠曦、赵红尘、高宝石、梁志盛、许崇善、郭昊泽、姚慧敏、逸风、江枫等先生、朋友,分别在《北京大学.国学大讲堂》、《武汉大学.一元一》、《中央电视大学.哲学城》、《中文中国》、《国学论坛.易学探奥》、《易道璇玑》、《国际儒学网.评论与争鸣》、《中国国学网》、《孔子2000》、《凯迪社区.闲话国粹》、《阐道》、《求真斋》、《三国论坛.百家讲谈》、《佛易道三国论坛》、《成都的文化人》、《四川经济文化网》、《中国文化魂》、《大师讲坛.三教精舍》、《建筑时空.高宝石、梁志盛》、《临风听海》、《沧海灵荒》、《藏风得水.zangshu》、《易学文化论坛》、《新国学网.国学纵横》、《经济评估网BLOG》、《陈寒鸣的博客》、《许崇善的博客》、《天行健的博客》、《和讯博客.李守力的文献收藏》、《楚香宁订阅文章》、《新教育网》、《21CN》、《写作网》、《电子书下载论坛》、《精英网.文化频道》、《元亨利贞.易理研究》、《中国建筑风水文化》、《TOP.浙江网》、《中文书库.现代书库》、《易德轩.国易网》、《百度东周列国志吧》、《春秋战国志吧》、《女性财富网》、《方略知识管理系统》、《大学生创业投资》、《仙人掌搜索》、《杜子搜索》、《博宝》、《新教育网.黄河水》、《国学.命理.医理》、《国学在线.天华通鉴》、《图形空间西北游、东北游》、《史哲论衡综合历史》、《同怀网》、《王橹官方论坛》、《亚次元.神秘学论坛》、《易管理》、《龙隐》等网站从《中国儒学网》等网站转帖,或辗转转帖参与讨论,确实是对本人无声的支持、教诲与鞭策。更有老友杨庆林工程师、山东许崇善、深圳小单于、jingsheng.1953、石作福、李坤、黄海强、laleojiang、zsm64133582来信纠劾讨论,受益匪浅。受此大惠,其不感激泣下矣哉? 惠教者中有国学大师、文人商人、不冕教授、商界巨子、青年朋友,恕我不能一一冠衔。村居野处,不辨冠带,难免贻笑大方。不如淡淡清茶,以待亹亹高士。 本想一一致谢,但因本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实在有限,尝试数次都归于失败。朋友们哪里能知道我的手笨脑笨呢?难脱傲慢之嫌。所以借发表文章的机会,致以晚到的感谢!敬请各位继续赐教、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敬礼! 张再兴 2009/09/11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丧家狗》与 “哗众取辱”
- 下一篇:“丧家狗”:隐士眼中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