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暨海峡两岸周易论坛学术总结报告
http://www.newdu.com 2025/02/07 06:02:13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二十一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暨海峡两岸周易论坛 学术总结报告 鞠 曦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学者: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文化古都安阳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易学盛会。第二十一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暨海峡两岸周易论坛,于 本届大会由安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政协副主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本届大会与会学者二百余位,分别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大陆、港、台、澳二岸三地)。本届大会以全体大会与分成易理组、环境科学、中医养生与生命科学三个分组研讨的形式交叉举行,使与会学者得到较好地学术交流。在与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十届一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暨海峡两岸周易论坛,取得了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本届大会收到论文一百余篇,收进大会论文集七十七篇,由华人国际新闻出版集团易文化出版社出版。 下面,我代表学术委员会对本届大会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总结。本总结主要根据为大会论文集(我提前两天到达安阳,以阅读论文集),并以国内外易学研究水平为参照,力求正确反映大会的学术成果。本总结如果存在某些问题、不当或错误,由我个人负责。 各位学者: 易学研究之现代意义,首先体现在对当今世界能够产生的作用。众所周知,当前人类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即如何解决人类的共同生存、和谐共处与文明的发展方向问题。这需要一种具有涵育万物而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显然,综观人类文化,只有《易》文化资源能够当此重任,这是国内外学者于现代只所以把眼光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原因。在本届大会上,安阳工学院原院长、安阳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 对于现代文明的性质,早在上个世纪,西方学术界就开始了反思,其中以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的学术成果最为显著,罗马俱乐部的数十位科学家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进路提出了警告,要求以新的文明取代现代文明,其中的主要依据即人类已经陷入因自身过度索取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灾难。所以,对于现当代文明的反思,已成为世界学术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届大会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道一研究员以《易》之《节》卦的“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为理论根据,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为浪费型社会,以浪费型社会为样版,将严重破坏地球环境,危及人类未来;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十分有必要提倡节俭,以应对耕地、森林、水及其它资源日趋减少,应当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奢侈、暴殄天物等是可耻的思想,以走出浪费性社会。天津师范大学 各位学者: 自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创立以来,极大拓展了人类对宏观与微观世界的认识,但同时因宏观与微观世界的存在非统一性即四种相互作用与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原理等主体论与本体论等相关问题的出现,产生了哲学与科学的危机,出现了所谓的“哲学的终结”、“科学的终结”,而如何走出终结,成为困扰中西学术界的重大问题,由此而来,当代学术研究既时逢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而易学研究,在其价值论上必然承诺了如何走出“终结性问题”,所以,这是《易》学研究任重而道远的学术任务。对此,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赵定理研究员认为应当以《易》、《老子》的思想去整合自然科学,创新自然观与哲学观,从而创建生命科学,才能解决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与存在论这三大时代性的前沿课题,才能解决“终结性问题”,推动哲学和科学向前发展。 重视易理研究,探讨《易》何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从而对《易》的思想进行贯通,是本届大会的特色之一。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文教系 各位学者: “医易相通”是古老的中医学命题,是中国医学学术极有特色的形式。“医易相通”为中医学提供了主体论与本体论中和贯通的哲学支持。显然,“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模式与西医把生命客体化的还原论有重大不同,对西医而言,生命不过是一部可进行外时空之形而下拆解的机器,因此其存在重大的理论与治则之误区,对生命造成的伤害屡见不鲜。而对“医易相通”下的中医学而言,生命是以内时空为主体而中和外时空的形而中存在,《易》之“黄中通理”完美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人类医学模式将一反现状,将以中医学为主、西医为辅。所以,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已成为一种学术自觉。在本届大会上,安阳市殷都区老壕家店村李海红中医认为,中医应在“医易相通”的思想理论原则下回归汉代及其之前的以《内》、《难》、《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为主要经典的古中医;古中医重要的思想是“治未病”,而“治未病”最主要的方法是扶阳祛邪,通过“扶阳”,使阳气旺盛,赃腑强健、精气神津液旺盛、机体抗病力强,邪气乃不可干;效能显著的医疗实践证明,古中医是集古人聪明睿智之生命科学,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科学思想体系,应当很好地挖掘、继承,使之于现代进一步发扬光大。陕西华山周易学会会长 风水学是本届大会研讨的内容之一。风水学历经数千年,于当代颇显生命力,主要因于现代经济发展与改善人居环境之需要。对风水学具有学术争议的是其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所以,对风水进行科学性探索,以证明其对生命的效能,直至建立数学模型及进行物理测量,给出风水与生命的量化分析,以及风水学与生理学、心理学等等相关联的性质,将是风水学研究的必然方向。因次,本届大会收到了一定数量的有关风水学研究的论文。美国国际汉学与风水研究协会刘化庆会长、李悉荫副总栽兼秘书长提交的论文,其从波谱学、电磁学、生命科学的角度探索了古代风水学的科学性质,基于只有左旋分子才能形成生命和古代风水术原理,认为人类只有居住在左旋的气场中才会兴旺发达,而居住在右旋的环境中会逐渐衰败,而通过罗盘的八卦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与二十四山之方位分金,完全可以达到测定与区分左旋或右旋气场。应当认为,这项研究是对风水学的科学性发掘,有拨乱返正之功,应当引起与会学者及风水学者的重视,循此进路,开新科学的风水易学。安阳周易研究会刘书民副秘书长与 本届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安阳周易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本届大会还对《易》之管理思想、《易》与佛学、《易》与姓名学、《易》与预测学、《易》与美学等进行了研讨。国际易经学会台湾总会陈弘铭秘书长追溯了《易》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认为中国的山水画并不讲求描绘真实的景色,它早已超越素描、写实形体之技法,其追求的是气韻生动,天人相和。 各位学者: 会议期间,为了缅怀周文王开创《易》文化之丰功伟绩,全体与会代表在 安阳之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一届,硕果累累,推动了国际易学学术研究,功不可没。当此即继往开来、更上一层之始,应“终日乾乾,进德修业”。应当认为,安阳易学会议的主体安阳周易研究会在前任会长、德高望重之 应当指出的是,本届大会的论文质量呈现严重下降之态势。部分论文有很大缺欠,其不遵守学术研究之游戏规则,不遵从历史与逻辑之统一性。众所周知,总五经之注,不如《易》一注之繁多,故《易》向为难治之经。于汗牛充栋之文献中寻求其真,不但要晧首穷经而坐足冷板凳功夫,而且必须具有正确的方法论与目的论。其中,为了求真而致力于学术而不是为了其它,是最关键的。学术研究只为“修齐治平”,作为易学学者,首先要按照《易》经学术原则亦即《乾》九三之“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理“知至”而行“至之”,方可诚而言之也,理“知终”而行“终之”,以存其义也。以此修辞,以此居业,谓之贞正是也,此乃为学者自身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于此方有大成之论文与成功之事业。否则,必然是垃圾而终究被历史所淘汰,可不慎乎!是故,《易》学学者当“终日乾乾”是也! 历史与逻辑、承诺与推定之统一,是重要的治学原则。例如,有些论文论证中国古代有科学时,往往引证李约瑟给出的中国古代有科学并且是有机论的推断,并且还要以《易》理为根据,然而这样一来,却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与价值论上的错误,因为李约瑟是否定易经的,他认为易经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如果汉人聪明的话,就应当把易经绑上砖头,扔到大海里去;而其中重要问题的是,“科学的终结”难道就是中国古代科学承诺的必然价值吗?而更重要的是,绝不可以回避“李约瑟难题”即近代自然科学何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问题;所以,只有在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才可能成功的论证《易》经是科学。所以,当我们在易学上得出一个新结论,其必然是成功解决了易学历史上的“两派六宗、互相攻驳”等“惭枝游屈”易学根本问题,否则就违背了历史与逻辑、承诺与推定之统一。 因此,为了提高安阳国际易学会议的质量,现向组委会提出如下两点建议:第一,按照国际惯例,于大会学术委员会成员中选出由三到六位学者组成的论文答辩委员会,对要求在大会上宣读发表的论文,提前一至三个月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答辩委员会成员,进行审读与答辩准备并通知作者本人,作者在会议举行时于大会现场宣读论文后须与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以确保论文及会议的学术水平。第二,为使会议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把会议的时间增加一天,确保有三天的时间完全用于学术讨论,其中有两天时间用于大会发表论文与进行论文答辩,一天的时间用于小组讨论。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学者: 第二十一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暨海峡两岸周易论坛已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成功闭幕,在此,我代表学术委员会与全体与会代表,向河南省政府、安阳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感谢,向支持大会的安阳贞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骈运来先生致以崇高敬意。希望安阳的国际易学会议能越办越好,以新的《易》学水平和厚重的学术成果,保持其易都地位,引领《易》学研究。 让我们与时俱进,厚德载物,推动《易》学研究,以天下为情怀,提高《易》学水平,为《易》学走向世界而化成天下,奉献余生。 《易》学之道,进德修业而居之,让我们明年于安阳再相会。 第二十一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 讨论会暨海峡两岸周易论坛 学术委员会 二○一○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释 “ 爻 ”
- 下一篇:释《剥》兼释《中方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