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慕往古 不闵将来:珍视当下虚壹而静的状态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6:11:09 腾讯儒学 子今 参加讨论
文/子今 大多数的人都是活在当下,将自身主要的精力用在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上,而不会一直沉浸在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中,从而回避现实的生活。 耽于过去只会给现在的生活带来烦扰(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即使是追慕过往,也是由特殊的场景所引发,比如翻出收藏的某件小物品,回忆起某件事情亦或者是游览了某个故居。 能回忆以往的生活,从曾经的美好或者糟糕的经历中获得一些关于成长的经验,这对于个体人格的塑造,未尝不是有益。 可若是因此而不肯接受现实,沉溺在过去的经历中无法自拔,那这样的过去,就会成为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了。 人之所以会对未知的事情感到忧虑,常常是源自于未知的事情是不确定的,而人又在心里对未知的事情有自己的期望。 心里的期望和未知事情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不可弥合,烦恼,焦虑,妄想因此而生,担心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掌控范围之外,担心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自己所想要的。 对未知的恐慌让人如置身于迷雾之中(资料图 图源网络) 荀子说:“不慕往,不闵来。”即不羡慕过去,不忧念未来。在荀子看来,慕往闵来,均是人心受到观念的蒙蔽、囿于成见的表现,他主张通过“虚壹而静”的方式来解蔽。 心中所包藏的,可以是已经获得的知识,也可以是已经形成的对人、对事的看法,还可以是惯性思维或者习惯。 就求知而言,不能因为已有的认识而妨碍对新的认识的接受,这就是“虚”。知识的更新,来自于现实状况与原有的概念系统的冲突。 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用于解释说明现实状况中遇到的问题,故而需要对原有的概念系统进行扩展和变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若是拒绝接受新的认知,就没有办法形成对自身所处的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就个人修养而言,这句话是说,见善则迁,闻过则改。不因自己过去一些不好的积习而妨害自己改过向善。 人通过新知识的获得不断更新自己(资料图 图源网络) 若是执着于对过往的悔恨或思慕之中而不在行动上有所改变、去接受一些新的变化,就是自己困住了自己,把自己困在偏见中,原地打转,停滞不前。 人心生而有知,心有分辨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的能力,可以同时得到多种不同的认知,这就是“两”。 但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一种事物、精通一门学问,就必须专心一意、集中思想,不能因为对那一种事物的认识而妨碍对这一种事物的认识。 创造了文字的仓颉、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的后稷以及精通射艺的后羿,均是专一于某一方面的技艺而不做无益的他想,才能不被外物遮蔽自己的认知,从而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这就是“壹”。 人心时刻在动,睡觉时会做梦,处理事情时会谋虑,放纵的时候会神游。 人心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也在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关于人心的种种动态,庄子在《齐物论》中的描述更为惟妙惟肖:睡时,精神与梦境交错在一起,醒后疲于与外物接触纠缠。每天与外物相接,其心有如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一样疲惫。 有的心机深沉,有的善设陷阱,有的深藏不露。正是洞悉了人心因受外物所驱使而产生的种种纷扰,庄子几乎是有些消极地主张“泯是非”、“齐万物以为一”。 荀子则更为乐观,他相信人生而好静,心也是这样。人心能够不被自身的想象、嚣烦所蒙蔽,也能不滞碍于他人的偏见曲说。 能够洞察万物的变化,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因扰乱而思虑不精,这就是“静”。 相比于渺远的宇宙生命,个体的生命短暂而有限,无论是从时间的长度上还是从空间的广度上来比较,几乎如沧海一粟。 人类相对于宇宙来说太渺小了(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否定人的生命的意义、消极不作为的理由。我们之所以需要虚壹而静,需要重视对观念的修正,消除各种偏见对认知的迷惑,正是为了培养一种对生命正向而积极的态度,肯定现世的生活,肯定人生的意义。 不慕往古,不闵将来,珍视当下,应当是虚壹而静的一种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