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这封画风清奇的自荐信 竟然出自李白之手


    文/木光
    职场中人都知道,要找个好工作,有贵人推荐自然最好,没人推荐时,就得自荐。要不然,很可能就玉暗于椟中,钗锈于匣内了。
    
    在职场上如果坐以待毙,只会消耗自己的生命(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今日如此,古时亦然。哪怕是在历来被称为盛世的大唐,要想获得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也不是坐着就能等来的。
    大诗人李白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当他想一展才华时,便给荆州长史韩朝宗写了一封自荐信,希望得到韩的擢用。
    但李太白何许人也,不仅写诗与众不同,哪怕是写封自荐信,也不肯规规矩矩的来。
    且看李白自荐信开篇一段:“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李白的不拘一格也体现在他的自荐信中(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一句,李白说是听别人说的,但在我看来,这话很有可能就是李白自己说的。
    之所以要托之于“天下谈士”,就是要造势,给韩戴一顶高帽子,而且这帽子戴上去了,韩也别想轻易摘下来。试想,全天下人都说你韩朝宗礼贤下士,你若不能擢用我李白这种人才,那你就是沽名钓誉,徒有虚名。
    所以,送出这顶高帽之后,李白再接再厉,以周公吐哺、握发之事相期,将韩朝宗比作周公,使得送出的高帽被稳稳地戴在了韩的头上。
    既然有周公,就得有贤人,那么贤人在哪里呢?李白不紧不慢地来了一句:“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既然以贤才自诩,那么贤在何处呢?李白也不谦虚,紧接着就不卑不亢地列举自己的本事:“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种直铺的方式,汉代的东方朔也用过。东方朔上书汉武帝时说自己:“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若是李白与他相见,两位狂才,必定会痛饮千杯吧。
    一般而言,自荐信常常是有求于别人,故而给对方戴高帽子,这倒也正常,但对于自己,似乎应该谦虚、含蓄一点。然而李白这封自荐信,却完全将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毫无掩饰地讲述自己的才华。
    他说,如果您韩荆州能“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我李白便“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可见其对自己写作才能的自信。
    在最后一段,他貌似谦虚,实则自信的说:“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
    意思是说,我写的东西很多,想呈请君侯抽暇过目,只怕雕虫小技,不能受到您的赏识。倘蒙垂顾,愿意看看拙作,那么,请赐予纸笔,加上书写人员。我便回去打扫,誊抄呈上。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哪怕是有求于人,我们的诗仙也是不卑不亢的。
    
    在李白看来,伯乐与千里马是需要相互成就的,所以没必要低声下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李白看来,他之自荐,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韩荆州。韩荆州若能以国士待他,他亦必以国士报之。两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故而我们的诗人毫无半点乞求之态。
    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在于这一份气节与自信。古今无数的自荐信,恐怕当以太白这篇为第一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