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中乾坤:围棋发展小史
http://www.newdu.com 2024/12/15 03:12:09 大道知行 newdu 参加讨论
“琴、棋、书、画”说的是中国古代四大艺术门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围棋是古人喜爱的娱乐活动,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在数千年的历史里,诞生了无数的围棋高手,他们在这小小的棋盘上,发生了太多的故事,而且对弈之风一直延续至今。 晋朝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其法非智者不能也。”从这个记载来看,尧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 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起源说,即围棋起源于“八卦”,因为在围棋中涉及了关于八卦、天文、地理之类的知识北宋翰林学士、棋手张拟写的《棋经十三篇》认定“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黑白相半,以法阴阳。”南宋理学家陆象山也说围棋“此河图数也”,而河图被认为是八卦的原型。这种八卦起源说给围棋赋予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有意思的是,在秦汉以前的历史记载中,围棋很少获得正面评价。当时的人们常常将围棋和当时流行的另一种游戏“六博”并提,合称“博弈”。《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的话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孟子更进一步,将博弈看作浪费粮食的“不孝”行为。 到了汉代,围棋逐渐开始在宫中流行。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刘邦下围棋。东汉时期,围棋活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间,出现了一些有关围棋的专著。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弈旨》一文,这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围棋理论文章。班固的学生马融,写了一篇《围棋赋》,内容比《弈旨》更丰富,对棋艺的理解更加深刻。三国时期,围棋出现了大的发展,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就是一位高手,他在《弈旦评》(明代冯元仲著)中被誉为“弈中神人”。在汉代至三国时期,反对围棋的观点也大都沿袭孔孟的偏见。西汉贾谊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 魏晋之后,随着士族以及玄学的兴起,出身世家的士族们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余,自然乐于寻找一些远离朝政的游戏来打发时间,曾遭鄙视的“博弈”等智力游戏,在此时就成为被推崇的对象。在这一时期,文人雅士以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统治者也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东晋最有名的两位士族领袖王导和谢安,他们是围棋的忠实爱好者,在他们的倡导下,围棋渐渐变成上流人士的一项必备技能。东晋学者范汪曾著《棋品》、《围棋九品序录》,原书已经不存,但从标题来看,大约是模仿当时将人才分为九品分配官职的“九品官人法”,将棋手也划分为九个品级,类似于今天的职业分段。 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皇帝都十分喜欢围棋,大大促进了围棋的发展,南北朝也是名手辈出的时代,因为皇帝对围棋的爱好,这一时期的围棋演绎出别样的风采。这一时期,因为围棋的盛行以及当时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再加上纸的广泛应用等因素,涌现出了大量的棋谱。棋谱的产生,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棋品”之类的专著不下二十种,其中“棋势”、“棋图”是对棋局的记录,“棋品”可能是对棋手的品评。另外还记载:棋手褚思庄与羊玄保对弈,“因制局图,还于帝(宋文帝)前复之”;梁武帝时,特邀三品棋手柳恽“品定棋谱”……遗憾的是,这些棋谱大多已失传。 唐宋时期,是围棋历史上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多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当时的棋局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围棋已经发展地非常成熟,涌现出众多围棋流派。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其一是以鲍一中(浙江永嘉人)为首,李冲、周源、徐希圣等人为核心的永嘉派,这一派中鲍一中年龄最大,出名也最早。鲍一中又名鲍景远。吴承恩著有《围棋歌赠鲍景远》,文中说鲍景远二十岁时,已被誉为海内第一,“纵横妙无匹”、“处处争雄长”。吴承恩称他为“棋中师”,王世贞说他“弈品第一”。其二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首,汪曙、方子谦等人为核心的新安派;其三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首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明朝末年,围棋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过百龄。《无锡县志》中有关于过百龄的记载,说他不论远近,只要是好手,就要前去与之较量,他自己请人来下棋,棋手们都不敢来。他是公认的国手。几十年间,天下棋手莫不“以无锡过百龄为宗”。过百龄的贡献不仅在实践上丰富了围棋的战术,在理论上,他还做了系统的研究,使我国围棋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他所著的《官子谱》,是我国古代一部全面透彻地研究围棋收官子的重要著作。过百龄的另一部著作《三子谱》是围棋教科书,对于学棋的人来说,有重要的价值,而他的《四子谱》时至今日,仍是指导围棋实战的重要书籍。在过百龄的带领下,明末清初涌现出周懒予、黄龙士、徐星友等著名棋手。直到清乾隆年间,再次涌现出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等一大批棋坛俊杰,使中国围棋再一次迎来高峰。 及至近代,尽管围棋起源于中国,可围棋规则竟是日本定下的,所谓段位制、棋院,都是日本棋手所创,国人吴清源在上世纪30年代赴日本,参与制定“新布局”,日本棋界出现大批一流国手,但最牛的仍是吴清源。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之间经常搞擂台赛,胜负观逐渐与民族强弱挂钩,赢了就是为国争光,封为棋圣,这与民众对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的期待一样。 所以,围棋不再是一场文化活动,更像是一场智力运动,变得更为纯粹。围棋与“文化”一旦剥离,机器模仿就变得相当简单。带有竞技因子的围棋,受商业文明的挑战,逐渐剥掉了士大夫调制的文化味,变成纯粹的游戏、玩具。但既然是“游戏”,永远都会有比它更好玩的玩具出现,围棋逐渐小众,仅靠围棋大赛吸引舆论的趋势不可避免。现在人机大战又开始了,比商业更冰冷的机器开始挑战围棋的竞技力。那么人类什么时候可以卸下功利目的,放围棋重返“忘忧”界,舒缓日渐增大的生活压力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知否 | 上等书法 就靠这8个字
- 下一篇:器物志: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