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诠|书法 自己玩好就行了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17 鹿羊说 newdu 参加讨论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书法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书法。哲学家叶秀山曾在《书法美学引论》中谈道,“书法就是书法家说话”,也就是说,书写的人通过书写内容,将内心酝酿已久的话说出来。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书法是通过线条点画、结字造型来表现书写者内心和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那么,借由历代文人、书法家所留下的作品去体味他们的情感和胸襟,就是在阅读和探知他们的心灵世界。从这个角度上说,书法史就是一部书家的心灵史。 从“人书分离”到“人书合一” 以往,我们按照朝代更迭来划分中国书法史,比如隋唐、宋元、明清,等等。或者模糊地认为民国前是古代书法史,其后叫现代或近代书法史。虽然按照历史顺序分期比较明朗,然而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近现代书法史和古代书法史之间的边界如何?怎么就一下子到现代了?更重要的问题是,前文所提及的书法艺术的本质并没有得以体现在这之中。 关于书法史分期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汉末前是一个阶段,其后到民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文革结束,是另一个时期。这样分期的原因在于,汉末前的书法史是书体、字体的演变史,比如,行草书从传说中的刘德升到第一个被称为“草圣”的书法家张芝的出现,标志着草书的成熟;而钟繇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将楷书确定下来,故而汉末是一个历史节点。那么其后接近两千年的书法史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书法风格、流派的变化、发展乃至互相融合的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们并没有突破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但是和两汉以前最重要的区别便是,从“人书分离”古典时期转向“人书合一”的文人经典的书法时期。刘熙载总结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如其人也。”这就是“见字如见人”,风格自此和个人紧密相连。 苏东坡干脆说了一句很绝对的话:“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便是说,假如不是因为这个“人”的话,写得再好,其实也没多大意思。就是强调人之于书法作品的重要性。书史中把王羲之看得那么高,称他为“书圣”,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字写得好、技术好,更重要原因在于,他是第一个走到字前面的人,成为把“人书合一”发展至顶峰的典范:“二王”精神,魏晋风度指的就是由他所代表的情怀风度。而他的字也因为反映出了这种自由、潇洒的风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后来历朝历代学书之人的向往和标杆。 但是,如何让别人通过你的字见到你的内心,这个事情不好说。能不能见到,以至于要不要为别人所见到,在我看来,这似乎都是自己的“小心事”。 书法不是“物件”,临摹不是“技法文凭” 在当今书法创作领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某些人会将书法当作一个“东西”“物件”来做。打个不恰当的类比,古代的经典碑帖就仿佛是最优秀的杯子模型一样,我们想要做出和它一样的杯子。于是用各种科学的手段解剖研究,看它有多少元素,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成型,将其中的细节一一拆解,再比着它临摹仿照,如此,便能做好了一般。这也好比做家具,照着宋元明清来组装自己的作品,美其名曰“仿古家具”。如果做不出来,那是因为还没研究透,需要再继续拆解、临摹,要精细要临得像。力图做到贴近古人,好让大家赞美我们的技法能达到那样纯粹的境地。 另外有一种情况,是做出各种花样图案,设计形式来构成自己,比如要有视觉冲击力,要有现代形式感等等,实际上是在迎合他人,吸引眼球,好让他人来关注。这两种情况,其本质都是将书法“物化”。从创作者的角度上讲,他们渴望着被别人理解。 相类同的有趣现象是,当今书法家办展览的时候,一定要摆上几件或十几件临摹古人的作品,好像不这样就不能证明你是一个书法家,就没有资格举办书法展似的。这个现象很奇怪,类比画家和文学家的情况就不难发现。我们不曾见哪个人物画家,为了表现自己有功底,就一定要放上临摹吴道子、陈老莲或任伯年的画来验证的。文学家更不曾在发表诗歌或小说的时候,先对着编辑和观众背十首唐诗或半部《红楼梦》,以证明自己所具备的文学功底。画家和文学家都强调原创和个人面貌,而非彰显在学习前人、追摹经典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那么为什么书法家反其道行之? 临摹当然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法门,只是在展出的时候,强调自己临得像、临得好就无疑暴露了一种书家心境——即想要为人所了解的心境。临摹得好是否就意味着书法写得好,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当临得像也成为了一种“技法文凭”般的存在,就值得我们反思了。 书法是书写者的心事 在古人那里,强调“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情性、哀乐是什么?就是书法家的心事。这种心事,有时并不想为外人所知。黄宾虹曾说,“我的画五十年以后差不多有人能懂”。但他没说他的字,这并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字不好,因为他曾经评价道,“我的书法超过我的画”。那么为什么他没有为自己的字估算一个找到知音的时间呢?我想,他是将书法作为自己的心事,藏匿起来了。黄宾虹只在篆书对联上落款盖印,而现存下来的大量草书作品中没有一件是有落款盖印的。这些不知道年代时间的行草书出现在手札、横卷中,精彩至极,书法价值极高。所以,当书法可以不显摆技法时,就可以由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边,把点画线条和着心境来书写。书法给创作者带来独特的体验,而就作品和观者而言,观者从中体悟到书写者的心境,自然是一件美事,而暂时或永久地没有人懂,也实属正常,真不用刻意表露寻找。因为每个人的心事是私人化的,又怎么会让大众理解明晰呢?没准,我还不愿意让你们都理解呢。 大家常说,书法一定要好玩,这句话我同意一半。我觉得书法一定是自己好玩,书法不能弄得自己很苦,让别人看着好玩。好多学书法的人把自己搞得很累,天天是“恨臣无二王法”,天天就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写得像古人一样,什么时候一平尺能卖到八万,其实真没必要。尊重传统,不在形式,而在于学习古人对于书法的认识。首先要自己好玩,玩得很好,玩得痛快,玩得昏天黑地。至于别人觉得好玩不好玩,我们期望他觉得好玩。他觉得好玩就会来找我,他觉得不好玩我也管不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杜月笙的三幅画
- 下一篇:书画专题:飞白无意 丹青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