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乐?读书也要分季节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26 腾讯儒学 子今 参加讨论
文/子今 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不是按学科来细分的,而是以经、史、子、集作为归类的标准。 古人对书的分类:经部的等级最高,史部次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古人看来,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都要符合自然变化的节奏,上至帝王将相的政治(祭祀、奖惩)以及军事(出征、戍边)活动,下到普通百姓的农耕以及娱乐活动,都要和自然节气相适应。 读书,是士人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也要符合四时变化的节奏。 所以《幽梦影》讲: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物也。 冬季天寒地冻,不宜四处走动,此时人的精神比较集中,而经书简奥深邃,读经书的时候需要心平气和,仔细寻味,所以读经书的最佳时机是在冬季。 若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掩上房门,顺带也把夹裹着俗事的寒风挡在门外,任它奔腾澎湃而来,衔枚疾走而去。屋内人凝神静坐,展卷读书。 读《诗》,可涵养一个人温柔敦厚的气质;读《书》,培养读者疏通知远的能力;读《礼》,可让一个人的行为恭俭庄敬。 古人寒窗苦读十年,才能考取功名,不像我们现在教育如此发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夏天白日漫长,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细品,而史书记事,事中之人关系庞杂,事与事之间又盘根错节,“风起于青萍之末”,看起来没有联系的事情却息息相关,要梳理清楚事情之间的关联,需要花不少的工夫。 若是能和友人一起边读史书,一边讨论,就更好了。个体生活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阅读史书,能够将这种有限的时空延伸,从前人的经历中,拓宽阅读者的视野,增强自身做判断的能力。 太史公一句“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道出了项羽霸业难成的原因。观《资治通鉴》“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可知德性修养,对个人的重要性。虽然时移世异,并不妨碍后来者“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秋天,是一个很有韵味的季节:烟霏云敛,天高日晶,山川寂寥,果实累累,气息凌冽,草木枯黄,既让人有沉甸甸的收获感,也让人有转盛而衰的悲怆感,还有目空万里的豪迈感。 多变的情感,适合读风格各异的诸子文。读《韩非子》之《说难》、《五蠹》篇;读矛与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的故事可知韩非之冷峻讥诮,读《孟子》之《尽心》篇,可知孟子之磅礴善辩。 读《墨子》之《非攻》,可知墨子之摩顶放踵。读《老子》“为无为,事无事”之言,可知老子之清虚静笃。 阅读诸子百家之书,开阔我们的眼界(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天,万物生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流水、绿柳、鸣禽都能唤起人心中那活泼泼地情感来,这时候适合读诗词文集。 相比于前面三类书籍,文集一类性质的书目读起来要轻松很多,它们大多是作者感物伤时而作,情感的表达流畅、自然,没有艰深的理论基础,也不需要有精确无误的文字考证,大概也不需要长时间坐在桌前逐字逐句地读。 这个季节里读过的书,允许“不求甚解”。读“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脑海中出现的是冷月松风的清寂之美,是壁立在岩石上,有着挺拔,傲然的风骨的荆公。 再一不留神,联想到对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黛玉来,真真是话外还有音,不同的人物在性格、经历、情感上的差异,都可以由此勾勒出来。 若是没了这些诗文,多样的情感会失去了一个表达的出口,平凡的日常生活,也许会渐渐地把一个人的心灵,磨成一口枯井,毫无生机可言。 有些书当下读不下去时,可能是阅读的时机不太合适。不妨接受作者的建议,在合适的季节里,阅读与之相应的书籍。读的时候,不贪多,不求快,甚至是不求立竿见影式的效用,就取那么一两段文字,细细品味。 在这个天高云淡的时节,去《庄子》书中的梦里世界和那只蝴蝶对谈一番,看看到底是谁在做梦?亦或者是做个裁判,看看庄子和惠施到底谁真正知道鱼的快乐? 你,我,他,草木,虫鱼,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我们不再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把主体性交给身边的花鸟虫鱼,会发现蕴藏在它们身上的生命之美。 文学的功能之一是感受自然的美好(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下一次在漫步山间的时候轻轻地吟出一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兄弟”,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