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礼仪 > 其它礼仪 >

中元节祭祖

在民间农历七月十五也叫“中元节”、“鬼节”、“七月半”,旧时它是仅次于过年的重要节日。传说这天地府大开,鬼魂得以放归人间接受供奉,并看望子孙后代,民间家家户户均借此机会祭奠祖先亡灵。  
    七月十五为什么称鬼节呢?这与中国民间传统信仰有关。鬼节是相对于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而言,人死后变鬼,所以人间祭祀祖先、悼念亡灵就称为“鬼节”。在中国其实有三大鬼节——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一日寒衣节。鬼节表达了对过世亲人及祖先的怀念,是人们慎终追远、持守孝道的表现。  
    七月十五鬼节,起源于周代的秋祭习俗。《礼记.杂记下》记载:“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礼记.月令》云:“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古时候人们靠天吃饭,作物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息存亡,因此希望得到祖先的帮助,保证五谷丰登。而农历七月正是新谷、稻米等作物成熟之时,人们要举行仪式向祖先献祭,报收成,报答祖先的庇佑,同时祈祷下半年的丰收。《春秋繁露.四祭》中也提到“古者岁四祭,因四时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 秋曰尝,冬曰烝。此言不失其时,以奉先祖也。”  
    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道教、佛教为了加强教义宣传,迎合中国孝亲思想,将七月十五作为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会的日子,使得节日内容也更加丰富,但民间七月十五祭祖的主题仍未改变。  
    民间七月十五鬼节的祭祖活动有墓祭、祠祭、家祭等多种形式。祭祖的供品主要有时令瓜果、肉脯、禾麻、水饺等。过去还要准备纸钱、纸衣裤、元宝、钱柜、衣物等;到了近代,人们则添加楼房、自行车、收音机、彩电、冰箱、汽车等纸扎物件供祖先享用。  
    我国北方各地的祭祖活动多在一天进行,上午举行家祭,下午举行墓祭,傍晚回来全家一起燃河灯,而南方祭祖则会持续十几日。第一步,先到坟墓上迎祖,然后每日早晚必祭,供奉时鲜食品和佳肴,犹如事生之礼。同时择吉日晚上放河灯。到了七月十四或十五。
    在中庭燃香烧纸送祖先回地府。放河灯是中元节特殊的活动,按照民间说法,这是为鬼庆祝节日而张灯。按照阴阳五行思想,鬼为阴,水为阴,所以与正月十五上元节张灯不同,七月十五张灯是在水里。因灯可“照幽冥之苦”,故又叫“照幽魂”。如今的七月十五,祭祖、缅怀祖先的意味犹存,但更多的是人们借祭祖回乡,同亲人聚宴团圆的时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