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革命老区创造的革命文化对当前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革命老区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间、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多年的时间里,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革命老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丝毫没有放松文化建设,在扫盲识字、理论宣传、文艺创作、新闻出版、科学普及、妇女解放、移风易俗等红色文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内各乡村因陋就简普遍地建立了俱乐部、列宁小学、夜学、识字班、图书馆、墙报等。苏区所有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央苏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50%,比国统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高出40%。中央苏区还成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馆、中央图书馆、工农剧社、工农美术社、苏维埃大学、《红色中华》机关报社等文化机构。在抗战时期,老区创办了大批文化机构,如鲁迅艺术文学院、抗日军政大学等革命院校,《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共产党人》等报纸杂志,解放出版社、新华书店等出版机构,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等传播机构。边区农村则组织业余剧团、社火队、皮影队等,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中央文委、各边区文委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群众文化建设,创办文化社团、文化机构,开展文艺下乡运动、新秧歌运动、戏剧改革运动等。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一是文化启蒙意义。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的觉醒,打破封建主义几千年来对广大农村的思想禁锢和束缚。把劳苦大众的思想意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推向新民主主义,实现了历史跨越。二是文化教育意义。宣传、教育、改造、组织起了几百万农村青年自觉投身革命和抗日的洪流,成为合格的革命军人,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三是文化动员意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学习、教育、普及,胜利地开展了土地革命等等革命工作,从而最深入、最广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全民抗战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四是文化现代化意义。老区红色文化建设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老区红色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演进的重要一环。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老区红色文化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投身革命和抗日的洪流,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创作红色文化作品、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则积极推动人民文艺运动,于举国肃杀之中开辟出了一块花团锦簇的文艺胜地。戏剧是苏区文艺中最为鲜艳的花朵。各种剧团、剧社、俱乐部遍及部队和城乡。如毛泽东进行过调查的兴国县长冈乡,就成立了四个俱乐部,每村一个,每个俱乐部里都有新戏。戏剧工作者根据革命斗争需要,编演了《父与子》《破牢》《松鼠》《活菩萨》《武装起来》等反映革命斗争生活、深受广大军民欢迎的作品”。长征胜利结束,红军到达陕北后,“党中央指导文艺工作的文件陆续推出,各种文艺组织纷纷成立,文艺表演团体接踵奔赴抗日前线,‘长征记’征稿、街头诗等大型群众性创作活动接连不断,戏剧、秧歌剧、诗歌朗诵等文艺表演令广大军民目不暇接”。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文艺作品。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通过革命文艺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创造出了一大批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如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小说《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诗歌《王贵与李香香》,歌曲《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等”。
    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建设中,我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批判借鉴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教育、引导文艺工作者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工农兵群众。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人生观、世界观,实现了思想感情的蜕变,把创作中心真正转移到劳苦大众上来。同时,我党高度重视面向西方的文化宣传工作。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拜访了毛泽东等许多中共领导人。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形象。
    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指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实际上老区红色文化建设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既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建设是在内忧外患、强敌环伺、国弱民穷,局势极其复杂、环境极其恶劣、条件极其艰苦的形势下进行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区红色文化面对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文化、国民党反动派封建买办文化、伪政权投降文化的文化侵略、文化压迫、文化围剿,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英勇奋斗,终于打败了旧文化和反动文化,发展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文化基础。
    (作者隋云鹏单位:山东省文化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