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出售的苏轼《木石图》 4.1亿成交
http://www.newdu.com 2025/02/08 11:02:08 书画界艺术 newdu 参加讨论
![]() 资料图 就在昨晚(11月26日), 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中, 有着巨大真伪争议的传苏轼《枯木怪石图》 从3亿多港元起拍,以4.1亿港元落槌, 加佣金成交价为4.63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4.1亿元。 《枯木竹石图》 又名《枯木怪石图》、《木石图》, 无款,画上有米芾、刘良佐(款)的题诗, 以及宋人记载苏轼的画风看, 被认为是苏轼的作品。 元丰7年(1084), 苏轼被邀至友家,乘酒兴做此图, 题材为苏轼惯用的枯木、丛竹、怪石。 图为一怪石于左,看似圆润却不失棱角, 阴阳面的处理十分巧妙, 同时地面的阴影也十分恰当, 增添柔美感和真实感, 使怪石不觉孤立,而是和地面相溶。 而怪石本身的画法 “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 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 说其怪石,其实不当,苏轼名之为“丑”。 米元章论石, 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 东坡又曰:石文而丑。 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 无怪乎,有人赞其 “观千万物无所不适,而尤得意于怪石之嶙峋”。 ![]() 在怪石的左上方露出些许碎小丛竹 竹为苏轼所喜,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然而以竹为图者甚多, 同时画竹,其和郑板桥则有天壤之别。 郑板桥好墨竹,往往挺劲孤直, 具有孤傲、刚正之气,笔法劲瘦挺拔, 布局则疏密相间。 而苏轼认为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其一反常规,解开成法的束缚, 在图中以丛竹替之。 然而虽为丛竹, 其画法亦然“剔枝用行草法得参差生动”, 整个布局颇具匠心, 若改为成竹,则和右边的枯木造成冲突, 而其偏于一隅,却又引人注目。 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道“东坡长于趣”, 这丛竹确实为图增色不少, 得自然之趣,不泥古法,惟在活而已。 ![]() 竹石局部 而图右紧贴怪石为一株虬曲的枯木, 为后人所称道 “败毫淡墨信挥来,苍莽菌蠢移龙蛇”。 可谓枯木不枯,虽为枯木,倒给人以生机。 在布局上,其右倾弯曲而上, 顶部似鹿角,弥补了右边的空白,不显突兀, 枝桠有一种极力向右伸展的趋势, 使人的想象力突破图的局限,向画外延伸, 有“言尽而意不止”之境, 同时和左边簇出的丛竹形成对比, 保持了视觉平衡感,显得和谐。 此外,枯树底部的杂草使图不显呆板, 而从整个图来看,尽管此画并无外景烘托, 但“风枝雨叶瘠土竹,龙盘虎踞苍藓石”之景 依然跃然纸上。 ![]() 树枝局部 长久不知去向的历程, 也为《木石图》覆盖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木石图》与《潇湘竹石图》 据传皆为风雨楼旧藏, 在民国时期, 担任过吴佩孚秘书长的白坚夫买下这两幅画。 我国著名书画鉴定大师张珩 于1937年在其日记中亦有提到《木石图》, 称其出价九千金向白坚夫求购此画而不得, 后得知日本“阿部氏以万余得去”, 张珩遂感叹此后再无机会见到此国宝。 哪怕后来徐邦达等先生组成的鉴定小组 也曾为此画去找过阿部房次郎, 渴望一睹《木石图》真容, 但画主称战争已将作品炸毁。 因此, 鉴定小组的几位老先生都没有见到过《木石图》。 ![]() 《木石图》珂罗版印刷本 从此, 《木石图》销声匿迹八十余载, 但其在各大中国美术史学术专著当中, 却从未缺席。 直到此幅旷世奇作 在香港佳士得举行拍卖, 也是第一次将高清大图呈现在世人面前。 ![]() ![]() ![]() ![]() ![]() 资料图 在学界,《木石图》争议也颇多, 不少业界人士从此卷画风、米芾书风 及印鉴等提出疑点, 一些文博专业界人士也认为, 此画笔墨间的气息,并未到宋。 尽管存在真赝争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当然是存在过的, 这一画作的图式也许就是根据苏轼原作临仿而来, 从这一角度而言,此画作的意义依然是存在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