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皆有时:《论语》中的权变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6:11:06 腾讯儒学 王素绚 参加讨论
文/王素绚 《孟子》中对孔子的评价是“圣之时者也”。“时”是孔子的重要标签之一。 所谓“时”,指的就是在遇事时要懂得时机的重要性,要灵活机智,懂得权变。 所谓“时”,就是遇事时要懂得权变(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论语·阳货》篇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 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 然后孔子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山梁之上的飞禽尚且可以察觉到人面部的变化而随之飞止,更何况灵性智慧所集的人? 孔子深知,没有什么道理或者行事方法是适用于一切事物的。懂得权变,是孔子在《论语》中教我们的大智慧。 没有什么道理是适用于一切事物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也深深懂得权变之道。 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冉有都问过孔子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 孔子对行事果断但却鲁莽的子路说道,“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多听听长者的意见,会多一分理性和谨慎。 但是对于做事思虑周全但却犹豫不决的冉有,孔子却果断地鼓励他,让他“闻斯行诸”,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应该立马付诸实践。 但是,《论语》中的权变绝对不是让人做墙头草。 儒家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是不变的“经”。而我们所说的权变是要建立在这套原则之上的权变。 《论语》中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说的就是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能妥协,但是在具体行事方法上却可以灵活调整。 儒家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是不变的“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和阳货之间交往的一个小故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阳货是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他想会见孔子,但孔子并不想去见他。 于是,阳货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给孔子送去蒸熟的小猪。因为根据“礼”的要求,孔子在收到礼物以后,应该登门拜谢。 但是孔子不想见这个人,同时又不想违背“礼”的原则,于是就采取了一个灵活的方法: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他。 孔子的行事方法是“无可无不可”(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有志于弘道,但他的行事方法却是“无可无不可”。 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即只要符合“仁”的道德标准,在大原则上没有错误,没有什么是非要这样做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做不可的。 因此,虽然管仲在君臣之间的礼节上有失,在建筑规格上破坏等级规矩,但是他仍然会称赞管仲的“仁”,那正是因为管仲当时所做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的事业,是维护天下稳定的“大义”。 也正是同理,孔子为了推行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可以去见当时名声不好的南子、见叛臣公孙弗扰。 一味认死理,墨守成规、按图索骥最后的结果只会是纸上谈兵,这也绝不是《论语》所提倡的。 动静皆有时,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灵活应变才是孔子的智慧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忠厚爱人 读书明理:郑板桥的爱子、教子之道
- 下一篇:人活一世 积好八德 非富即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