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如何降服“易发而难制”的怒气


    文/唐东辉
    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之中,“易发而难制者,唯怒为甚”(《定性书》)。当怒不可遏之时,或怒发冲冠,或怒目而视,或恶言相攻,或拍案而起,或拔刀相向。迨至时过境迁,怒气渐消,则多悔不当初。怒之难制,于此可见一斑。
    
    七情中,怒气最难控制(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正因如此,古人在修身养性之时,就特别重视降服怒气,并发明了不少制怒的工夫。
    一、忿思难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事情要慎重考虑,其中之一便是要“忿思难”(《论语·季氏》)。这是说当你要发怒的时候,想一想发怒可能招致的严重后果,再决定是否发怒。
    大家都知道“胯下之辱”的故事。韩信年少时被一屠夫当众挑衅,但他最终“孰(熟)视之,俯出袴下,匍匐。”(《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之所以“孰视”(仔细端详)屠夫,就是在考虑拔剑而起的恶果:不是力不逮人,为屠夫所反杀;就是力毙屠夫,为官府所逮捕。无论哪种结果,自己一辈子算是完了。一身本事尚不曾施展,就为一无赖屠夫所困死,岂不冤哉!
    因此,韩信压制了心头的怒火,按下了腰间的宝剑,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
    
    忍一时风平浪静(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少人甚至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跟他人发怒,但如果我们能像韩信一样“孰视”一番,仔细考虑发怒的后果:
    无价的亲情会因此而破裂,友谊的小船会因此而翻船,微妙的同事关系会因此而搞僵……或许我们就不会愤怒或起码不那么愤怒了,而能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二、观其理
    大程子说,要“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定性书》)。这是说当你要发怒的时候,要立刻出离自己的愤怒,而去观照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再决定是否发怒。
    
    发怒之前要三思(资料图 图源网络)
    张玄素是贞观朝有名的谏臣。贞观四年,唐太宗想要把洛阳破败的乾元宫修缮一番,作为巡幸东都的行宫。张玄素闻讯,立刻上书直谏,认为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现在经过隋末大乱,民生凋敝,百废待举,国力远远比不上当年的隋朝,却还要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大兴土木。单从这一点看,陛下远不如隋炀帝。
    唐太宗是英明之主,张玄素却说他比不上昏聩的隋炀帝,若是换作其他的皇帝,恐怕早就大发雷霆了,但是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认为张玄素所说确实在理,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赏了他彩帛二百匹,并停止修建乾元宫。
    
    学会忍让,顺理而动(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很多时候发怒,是因为他人的言行冒犯了我们,此时若能像唐太宗一样,虚其心,观其理,烛照外事外物的是非对错,外事外物当怒则怒,不当怒则不怒,自然能使我们的血气之私怒得到控制,而使我们的义理之公怒得到舒发,从而使我们的愤怒趋于发而皆中节。
    “忿思难”,强调的是后果,因畏惧恶果而学会忍让;“观其理”,强调的是事理,明辨事理才能化忍耐退让为顺理而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