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高考”都考些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13 腾讯儒学 沈相辉 参加讨论
文/沈相辉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高考较为流行的模式是所谓的“3+X”。“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从文综和理综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所以现今的考生参加高考基本上为四场六科。那么,古人的“高考”科目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以明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为例,看看古人的考试科目。 古人的“高考”科目(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代乡试和会试都考三场。第一场称为“首场”、“前场”,考经义,内容主要涉及四书五经。二、三场合称为“后场”,第二场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写作能力,涉及赋、诏、诰、章、表等文体的写作;第三场为时务策,主要考察考生对时政问题的见解和解决能力。这种考试顺序的安排是有深意的。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说:“本之初场求其性理之原,以论观其才华,诏、诰、表、判观其词令,策问观其政术。”清人黄中坚说得更加透彻:“夫先之以经义以观其理学,继之以论以观其器识,继之以判以观其断谳,继之以表以观其才华,而终之以策,以观其通达乎时务,以是求士,岂不足以尽士之才!”由此可知,古人对科举考试各科顺序的安排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古人对科举考试的安排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再来看具体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中都有“重首场”的传统,也就是说三场考试中第一场的经义考试最为重要。这很好理解,自汉代以来,儒家就被定为古代社会的思想正统,经学也随之被置于十分崇高的地位。乡试、会试的首场以四书五经为主,显然具有崇儒尊经之意。在首场考试中,“四书”加上“五经”,构成了考试的出题范围。一般来说,每道题目会限制答案字数。比如洪武三年考《四书》义一道,要求字数就在三百以上,本经义一道,要求五百字以上。在第二场的考试中,考试重点在一些应用文体方面,尤其是朝廷日常使用的文体,如诏、诰、表等,字数多要求在三百以上。第三场的时务策出题较为灵活,也更能体现考生的才能,字数一般要求在一千字以上。大抵而言,古人的“高考”,基本上偏我们今日所说的“文科”。 古人的“高考”基本类似今天的“文科”(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反观我们今日的高考,考试科目的顺序依次为语文、数学、文综、英语。这种安排也当经过了教育专家的精心考量。比如汉语乃所谓“国语”,所以语文必须排在第一位。当然,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语文考试都相对会感觉良好,情绪不会有太大波动,所以适合放在第一场。此亦可备一说。另一方面,将英语放在最后,里面的用意到底是怎样的呢?是因为它极其重要,所以用来压轴;还是因为它相对不重要,所以放在最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照今日英语席卷神州之势来看,似乎前者更合乎现实。如此一来,民间有关语文排第一的说法好似得到了某种侧面的证据。呼呼,冤哉!语文! 今天的高考语文与古时的文章(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回到正题,因为古人的考试科目重在经学,其次为文学和政论,所以我们看古人的很多文章,多有儒者气、学者气,所谓“道德文章”,其实不虚。今日我们的高考,似乎对于传统的东西重视的少了一点,所以大家写的文章,多多少少缺那么一点“气”。当然,也不是说凡是古人的文章就一定好,今人文章就一定坏。此中有“争议”,欲辨已忘言,且置不论,可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