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人生“十无益”:一代忠臣林则徐的教子智慧


    文/中央纪委网站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二十四,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从古城西安踏上了前往伊犁的征程。轻车简从,长路漫漫,因遭人诬陷,曾贵为钦差大臣的他被流放至新疆。等待他的,是漫天的黄沙和未知的命运。然而,历经虎门的滚滚浓烟与南国的怒海波涛,老人早已把个人际遇置之度外,他目光坚毅地凝视着远方。想到自己此行或是永别,老人放不下的除了国家,便是自己的孩子。于是,他吟出了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位老人便是一代忠贞——林则徐。
    林则徐出生于中国近代动荡开启的前夜,幼年时家贫,体恤双亲的他自然想要一同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目光长远的父母却勉励他立大志,为国为民。正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为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正是这样的家风教养,让这个福州城里再普通不过的平民人家,养育出如此了不起的人物。今天的林则徐纪念馆中,依然悬挂着一副他的手书对联:“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这是林则徐对后代子孙的教诲,只要有一点点条件,就要刻苦学习、报效国家。
    受家族仁爱、勤勉家风的熏陶,林则徐刻苦攻读,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1839年,林则徐临危受命,赴任广东查处鸦片。他明察暗访,勇敢斗争,最终迫使外国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的壮举展示了中国人民不惧外侮的坚强意志,林则徐也由此成为一代民族英雄为后世传扬和敬仰。
    
    虎门炮台(资料图 图源网络)
    百余年来,林则徐惩治烟贩、虎门销烟的爱国壮举早已为人们所传颂,铭刻在历史的书页间。然而,林则徐任职期间对家人子女的谆谆教诲却鲜为人知。
    以钦差大臣赴任广东后,时人纷纷向林则徐道喜称贺。然而,肩负民族和国家重任的林则徐并没有因为一时的荣宠而得意。赴任之后,除了政事上兢兢业业,林则徐时刻不忘教导家人。他在广州时,特意写信给自己的夫人,核心就是要约束儿孙,一定要恪守家风,他叮嘱道,务嘱二儿须千万谨慎,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同时,他还亲书对联,悬挂在总督府衙的厅堂里,以供自我警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既是林则徐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子孙的勉励:胸襟要开阔,私欲却要收敛。
    
    一代功臣林则徐(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除家书、立志楹联外,林则徐还制定家规。1839年9月,在巡视澳门后,林则徐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手书了十句格言,作为家规,俗称“十无益”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十无益”针对时弊,用朴素话语,劝勉后代,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着思辨的光芒。这十句格言不仅是林则徐以人生智慧教育子孙的家规,同时也为时人所重。人们将之铭刻于石碑之上,立于珠江之畔的海印桥脚,这后来成为林则徐以德存世的范本,感化着后人。
    
    林则徐纪念馆(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生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临难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林则徐玄孙林崇墉的评语,道尽了他对先辈林公的钦佩。林氏一家清廉勤俭的良好家风,正深深影响着林氏子孙,浸润着世人的心灵。
    
    《中国家规》书影
    节选自|《中国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授权发布,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