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郑板桥 “兰香竹影”谱家书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52 腾讯儒学 中央纪委网站 参加讨论
文/中央纪委网站 “臣家江淮间,虾螺鱼藕乡”,这是郑板桥眼里的家乡兴化。千亩油菜、万顷森林、一方荷塘,如水墨画般书写在时光的记忆里。诗书画大家、一代廉吏郑板桥就出生在这里,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44岁中进士才离开,晚年辞官又回归故里。 郑板桥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郑板桥的一生命运多舛,境遇不佳。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路艰难走来,郑板桥从未放弃“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理想。乾隆七年(1742年),郑板桥已经50岁,才任范县(今属河南)县令,后又调任潍县(今属山东)。 郑板桥为官清正,不谋私利。他曾说“宦贫何畏,宦富可惴”“吾既不贪,尔亦无恚”。有一年,郑氏族亲中有人想进衙门供职,修书一封给郑板桥,郑板桥沉思良久,提笔写道:“岂能为私人谋枝栖”,郑板桥的廉洁自守,由此可见一斑。 郑板桥为官更关心民间疾苦,时刻为百姓着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创作于潍县知县任上的诗,便充分反映了他的爱民之心和勤政之意。 当时,潍县赶上百年未遇的大饥荒,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郑板桥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毅然决定开仓放粮。但按照清代律令,凡动用官仓里的粮食,必须有朝廷批文。郑板桥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他为官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可贵精神。 郑板桥辞官回乡时,“百姓遮道挽留”,走后“家家画像以祀”。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终换得百姓真心。对怀揣民本思想的郑板桥来说,不求官有多大,但得百姓铭记便是最大的福泽。 郑板桥一生清正廉洁(资料图 图源网络) 郑板桥老年得子,极为开心。但他在外为官,担心在家主持家务的弟弟过于溺爱,便在公务之余挥笔叮嘱,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板桥家书》。家书内容涉及读书治学、人品修养、家庭教育等,情真意切,读来如话家常,诚如郑板桥所言“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这是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的一段话。家书中,郑板桥对“爱子之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能让儿子欺负佣人的子女;“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这些教诲折射出郑板桥正直忠厚、与人为善、平等待人的品格。 郑板桥画竹(资料图 图源网络) 郑板桥爱书如命、读书成痴。在家书中,他嘱咐后辈要多读书,只“四书”“六经”“二十一史”等就“终身读不尽,终身受用不尽”。但强调不要死读书,不要被书本束缚,要有自己的见解。他说:“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乎!” 郑板桥虽然并不富裕,但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每遇别人有困难时,往往慷慨解囊,所得俸禄“随手散尽,爱人故也”。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说“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对“贫家之子,寡妇之儿”要倾注一份爱心,如果没钱买纸笔,“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无意”二字,体现了郑板桥对处于弱势之人心情的体恤和人格的尊重,可谓用心良苦。他还特地在家书中吩咐:“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可见其内心的柔软与细腻。 郑板桥故居(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兰香竹影伴书声,浓墨淡彩画世情。不管是书画艺术,还是为官做人,郑板桥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郑板桥故里兴化,郑板桥已经成为兴化人精神世界的一个标识,深深印记在血液里,为后人所传承。 《中国家规》书影 节选自|《中国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授权发布,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