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 才称得上真正的孝?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53 腾讯儒学 金钟 参加讨论
文/金钟 孝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也就是“善于侍奉父母长辈。”甲骨文的孝是这样写的:“”。上面的部分“”是“老”字的省略,指长发长者,下面的部分“”是“子”,指后代,“”的意思就是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它的造字本义就是:“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 “孝,善事父母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 儒家在论著中关于孝的论述很多,那么,怎样做才可称得上是孝呢? 孔子在《论语》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这样的人就能算是孝了。”最后一句话说:“这样的人就能算是孝顺了”,也就是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正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孝顺的标准和原则。 父在观其志 “父在观其志”(资料图 图源网络) 父母还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心态,不一意孤行,事事向父母禀告,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在许多事情上,父母认为是对的,就去遵从实践,父母认为是错的,就再三思考,再决定是否要去做;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父母有做错的地方,不要隐瞒,秉着“尊敬”和“礼”的态度,和颜地告诉他们,才是真正的礼。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们可能会对这个“无违”产生误解,而“无违”的意思是指“无违于礼”,也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父母是对是错,我们都应该以礼相待,也含有顺从的意思,但并非事事顺从。 总的来说,不自作主张,不事事顺从,一切事情要做到以礼对待、无违于礼,才是做到了这第一条。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父没观其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父没观其行”,父母去世了,就观察子女的行为,看看能不能“入则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办理丧事能够尽到礼节,祭拜是否真心诚意,对待死去的父母,是否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而事实上,父母去世后,“孝”的对象并非只指父母,还有对同族同宗的尊敬,祖宗父母去世后,他们的处事原则和对我们的约束仍旧在我们心中。 如果父母去世,做事的原则和态度改变了,那么,这样的孝顺就是虚假的。现在有很多家庭,父母刚刚去世,甚至在还没去世的时候,就想着财产如何分配的问题,实在可悲可叹;也有很多人,父母刚去世,他们就觉得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不存在了,约束自己的力量不存在了,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便是不孝不敬了。 所以,如果父母去世了,父母认为对的事情,他还继续做,父母认为错的,他仍然不去做,这就表明父母还在他的心中,永远没有消失。然而,时间一长,有很多人就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背离了父母的原则。三年实际是虚指,泛指时间之久,甚至一生都不改变父母的为人之道,这是极其难做到的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孝。 孝为“诸德之首”(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两点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之又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多少人能保持本心,有多少人能一直遵从父母的教诲?想起小时候的某段时间,父母的话总是很刺耳,有时对父母的态度也就大呼小叫,又何曾恪守了对父母的“礼”?而今,父母已然年老,我们应该怎么做,难道不是很明了吗?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赡养,更是精神上的供养,以礼相待。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你能否做到真正的孝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