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人生读书三阶段 你到了哪个?(2)


    
    中国四大名著(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在谈到他少年读书的经验时就讲过,他那时读我国古代小说名著,虽然有的句子还不懂,但是上下串起来也就大致知道了基本意思,而且也正是这样的超接受阅读,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能力。
    古人读书也大量存在超接受能力阅读的现象,不管懂不懂,先囫囵吞枣地吞下去,也就有了所谓读书的童子功。事实证明,超接受能力阅读,既可使读者快速汲取知识,也可以加快提高少年读者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少年时期读书,一般来说,还没必要似成年人那样严格分什么精读和粗读,但是有必要通过粗读式的读书方法来训练快速阅读的能力。粗读,也就是书的一般性浏览,对于培养少年的读书速度,是很有成效的。
    一目十行的读书态度,一直是我们所批评否定的不认真的读书态度。然而如果谈的不是读书态度,而是一种读书的方法,一目十行的方法,当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速度,也不妨一试。
    青壮年时期:职业与工作需要
    
    为专业化研究而读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青壮年时期,一般人基本完成学业,开始进入工作阶段。这一时期的读书,由知识的积累自然转入到知识的应用,读书有了极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就是为了适应职业和工作的需要,不断增长知识和工作技能,读书开始进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阶段,对书也由一般性的阅读转入对书的钻研和使用。
    专业化或职业化读书,是一种很特殊的读书。对书的选择性日渐加强,范围也比较狭窄,一般而言,往往是追踪式的阅读,即专注在某一个领域作长期的跟踪,甚至要对所有的文献竭泽而渔。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极其枯燥,读书的兴趣实际上就是专业或职业的兴趣,而不在读书本身。
    关于专业化或职业化的读书,有好多名人都谈过此类读书的体会。其中郭沫若的一段话,颇有代表性:“为研究而读书,这或许正是狭义的真正的读书。
    譬如研究一种学问,或者特殊问题,但凡关于那种学问或问题的一切书籍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地全都搜罗把它们读破,这样,你对于那项问题便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可以成为该项学问或问题的有权威的专家。……例如我有研究古代史的志趣,为了使这志趣完成,我便用下了苦工,把我毫无素养的甲骨文字和青铜铭文完全征服了。……在今天凡是有志于古代研究的人,似乎都在沿走着我自己所走过的路径了。
    又例如我存心研究周秦之际的意识形态,我对于诸子周秦的著作便非彻底清算干净不可,管是喜欢它,不喜欢它。不喜欢它,你却得和它接触,由不得你的自由。假如有一家你没有清算得彻底,那你的认识只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
    用具体的例子来说吧,韩非子的思想我是极端憎恨的,但为了要研究,我不能不读他的书,而且还须得翻来覆去地读了又读,读得烂熟。这犹如研究敌情一样,并不是出于爱而去研究,而是出于恨而去研究,这便限制了一个人的情趣的自由。
    大抵在研究而读书上我的方法是:(一)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约束。(二)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使无遗憾。(三)对于资料毫无容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必须彻底,决不放松。这样去读书,我相信研究是会有成绩的。(《我的读书经验》,《华侨日报》1948年8月19日)
    朱光潜《谈读书》也讲过类似的读书:“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赅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
    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谈修养》,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2-93页)
    当然,专业化和职业化阅读,也并非只看本专业书不可。这是因为除了职业和专业化阅读之外,还应有消闲阅读。此外,为了扩大视野,专业书籍之外,也应阅读一些其他书籍。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而已集》,《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8页)
    老年时期:消遣与娱乐
    
    活到老 学到老(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谓老年生活,在我国一般是指退休以后的生活。进入老年的读者,在阅读方面,可能还会延续中年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阅读习惯,继续为研究、为问题而读书。有些学者已经形成了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以此为乐,所以即使是退休之后,还会继续他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阅读。
    事实上,在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里,许多学者不是青年成名,常常是大器晚成。这在学者中不是个别的现象。但是,就老年这个群体来说,大部分人是退休之后,即转入到休息和养生阶段,开始颐养天年。
    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功利性的阅读退居其次,代之以消闲阅读、养生阅读,阅读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培根认为读书有三种作用,一为颐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如果说青年和中年时期,阅读以长才益智为主,以颐神旷心、增趣添雅为辅的话,而到了老年,情况就完全不同,其顺序可以完全颠倒过来,即以颐神旷心、增趣添雅为主,以长才益智为辅了。
    这一阶段的读书,虽然在精气神方面已经不如青壮年强盛,但是这一阶段,人首先有了丰富的阅历,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咀嚼人生,以人生来丰富书的内容,以书的内容来咀嚼人生。而且有了悠闲的时间,可以以书为伴儿,作慢条斯理的漫步。有了态度上的从容和淡定,对书可作老牛式漫不经心的反刍。所以老年应该而且完全可以进入到人生的最佳读书状态。
    这一阶段的读书,可以完全没有目的,不要方法,想读就读,想扔就扔,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完全是随心所欲。我觉得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关于读书的意见,很适合老年人的阅读。他认为读者只能为兴趣乐趣而读。
    在《读书是一种享受》随笔中,毛姆讲:某一本书,纵然人们异口同声地加以称赞,但如果它不能真正激起你的兴趣,那么对你而言,它仍然是毫无作用的。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那些自己喜爱的书来读。如果觉得那本书不适合自己的胃口,就应赶快搁下它,而绝不要硬着头皮去读,因为那样就毫无乐趣可言,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享受它。
    他还说,读书一定随自己的兴趣,不一定读完一本再读一本,而可以同时读五六本。比如清晨脑子清醒,注意力集中,可以读科学著作或哲学著作;当一天的工作做完后,心情轻松,又不想从事激烈的思维活动,可以读一点历史、散文、评论或传记之类的书;晚间,不妨读读小说。身边还可以随时预备一本诗集,乘工作间隙,见缝插针地读一二首诗;床头可放一本可随时取看、又能在任何段落随时停止、心情也不受影响的书。毛姆虽然不是专门对老年读书而说的,但是却很值得老年读书者参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