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氏家族 最早跟世界接轨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5:11:31 曾国藩读书会 曾国藩读书会 参加讨论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对子女的教育注重心理和人格的塑造,梅兰芳子女中夭折较多,仅有梅宝琛、梅绍武、梅葆玥、梅葆玖长大成人。梅葆琛是工程师,梅绍武是翻译家,梅葆玥也进了梨园行,攻的是老生。最小的儿子梅葆玖,传承了父亲衣钵。 梅兰芳根据子女的不同天赋秉性,为他们设计了成长成才的道路。子女们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作出了成绩。独具特色的梅氏家教,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佳话。 梅兰芳饰杨贵妃——1956年(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让自己的名望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 作为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梅兰芳是戏迷心中的领袖,名气可谓空前绝后。据说,在民国时期,有三样东西是老百姓有口皆碑的:同仁堂,孙中山,梅兰芳。但梅兰芳从不以“大师”自居,更不希望子女顶着“大师”之子的帽子,躺在长辈的成就之上,甚至为长辈的声名所累。 相反,他尊重不同的艺术流派,主张孩子广泛学习。他的子女中,唯一从小就投身京剧艺术的是梅葆玖。梅葆玖十几岁正式登台,曾多次与父亲同台演出。 但梅兰芳并不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复制品”。 为了给孩子打好基本功,梅兰芳请王幼卿先生教儿子《玉堂春》、《三娘教子》、《祭塔》、《祭江》等青衣戏。请昆曲名家朱传茗先生教儿子《断桥》、《思凡》、《游园惊梦》等昆腔戏。请陶玉芝先生教武旦戏,后来又请姜妙香、茹富兰先生教《辕门射戟》等小生戏。 梅兰芳每天还请徐元珊先生教儿子武功。 1950年10月,梅兰芳和梅葆玖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金山寺》和《断桥》,父子俩分饰白蛇与青蛇。这两出戏,梅葆玖分别是向陶玉芝和朱传茗两位老师学的,身段与梅兰芳稍有不同。 当时,有人建议梅葆玖按照父亲的路子演。但梅兰芳对他说:“你做你的,别犹豫。师傅怎么教,你就怎么做。临时变动,你也没有那种火候,可能不保险。” 梅葆玖后来回忆:“那时父亲对我的要求是多学、多演。这个阶段,不管老师教什么戏,教得怎样,父亲从不干涉,从不改动一个字。如果说我今天还能够在舞台上唱念做表比较自如,主要得益于那么多好老师给我打下的基本功。” 福芝芳与子女们(资料图 图源网络) 教育子女从小洁身自好明白事理 梅兰芳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没有一点乖戾气。认识他的人说:“这个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的。”他自己也说:“我的性格,不适宜表演玩笑、泼辣一派的戏。” 不仅是表演,生活中也是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总是端庄大方、处变不惊。这种风格也体现在梅兰芳的“育儿经”中。 教育子女时,梅兰芳善于用劝导代替责骂,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从小就明白事理。长子梅葆琛回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始终很和蔼、很稳重,但有时很严肃,他从不会因为子女教育而发脾气,永远是以理服人,婉言开导。”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在香港演出的梅兰芳没有随团回沪,就在香港暂时隐居,深居简出。 1941年,梅夫人福芝芳带着子女到香港与梅兰芳团聚。当时,上海已经沦陷,学校教育走下坡路,一些纨绔子弟不思进取、生活腐化。梅兰芳听说了这些情况后,感到十分不安,生怕孩子们沾染上坏习惯,就把梅葆琛等几个孩子留在香港,鼓励他们温习功课。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都考上了比较进步的岭南中学。 梅兰芳全家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 梅葆玖自幼心灵手巧,嗓音和形象俱佳,而且长相和嗓子都与梅兰芳很像。这也是梅兰芳选他作为自己传人的重要原因。但梅兰芳几乎从不当众称赞他,最多也就是说:“这孩子有点小聪明,可是功夫还不够。” 据梅葆玖回忆,父亲对他的要求,有时候比一般的学生或演员更加严格。不过,严格得很有艺术,循循善诱,启人自觉。“如果一个动作做不好,他会从几个角度来启发你,然后让你私下再去琢磨,去练。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练一个动作,怕搞得你挺紧张。”梅葆玖说。 当孩子在公众面前犯错时,梅兰芳也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顾忌孩子在公众面前的“面子”。但与此同时,他会认真地指出错误之所在,并帮助孩子去改正。 梅葆玖记得,他幼时和父亲同台演出,有时在舞台上偶尔错了身段。为了不让观众看出来,父亲当时会配合他一下。过后,父亲虽然不会为此而责骂他,但会认真地给他重排一遍,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你错了,他会给你分析,错在哪儿了,以后要怎么做。”梅葆玖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包容父母 足以包容天下
- 下一篇:人品不过关 其他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