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读《论语》《孟子》法(上)


    文/唐东辉
    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是亚圣,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孔孟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孟子》二书里,我们要研究孔孟的思想,应从《论语》《孟子》入手。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二书呢?朱子曾撰有《读<论语><孟子>法》,收集二程(程颢、程颐)论述如何阅读《论语》《孟子》的言论共九条,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孟母三迁(资料图 图源网络)
    1、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译文:程子说:“求学之人应当把《论语》和《孟子》当作为学的根本。《论语》和《孟子》研究好了,那么六经可以不用研究就明白了。读书之人应当推求圣人著作经书的意图,以及圣人用心的原因,圣人到达圣人境界的原因,而我之所以没有达到圣人境界的原因,以及不能有所得的原因。一句一句地探求,白天讽诵玩味,夜里思索琢磨,平心易气,阙疑存惑,那么圣人的意图就可以见到了。”
    
    多读孔孟圣贤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解析: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程子所以说学者要以《论》《孟》为本,反映了儒家文化从汉唐到宋明的新发展。汉唐时期,儒学以经学(以五经为研究文本)的方式呈现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以理学(以四书为研究文本)的方式呈现与发展。北宋时儒学正从经学向理学过渡,所以程子才推崇《论》《孟》二书。
    第二,程子说《论》《孟》既治,六经可不治而明,此种说法须审慎对待。这既是一种夸张的修辞,突出《论》《孟》的重要性,也是一种客观的陈述,表明通过《论》《孟》也可以“见道”。《论》《孟》(四书)与六经都蕴含大道,读六经可以见道,读《论》《孟》也可以见道,所以说《论》《孟》既治,六经可不治而明。当然,从知识的角度看则不是如此,即使我们读《论》《孟》而知道礼以敬为本,但若不去学习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说还是不知礼。
    第三,虽然我们在人格上与圣人是平等的,但在人生境界上则有高下之别。圣人达到了人生的完美境界,而我们则处于普通人的境界。在读《论》《孟》时,应本着这样一种心态切己体察:圣人为什么达到了圣人之境,而我为什么还是一介凡夫?这样才能反求诸己,观照自身,完善自身,向着圣人之境升进。在一这过程中,需要涵泳讽诵,字字句句思索以通之;需要平心易气,心浮气躁则不能沉潜细思;需要阙疑存惑,强不知以为知只是自欺欺人。如此才能得见圣人之意。
    2、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译文:程子说:“凡是看文字,必须先通晓文字的意思,然后才可以探求它的深意。没有不通晓文字的意思而发现它的深意的。”
    
    晓文义而见意(资料图 图源网络)
    解析:所谓“晓其文义”,就是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翻查字典以疏通字词,就是做的“晓其文义”的工作。“晓其文义”只是第一步,进一步还要“求其意”,探求文字背后的深意。如《论语·述而篇》说:“子之所慎:齐,战,疾。”如果不知道“齐”通“斋”,怎能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进一步还要探究文字背后的深意:为什么孔子对斋戒、战争、疾病格外谨慎呢?原来,斋戒关乎神明饗与不饗,战争关乎国家的存亡,疾病关乎一身的生死,所以孔子才如此谨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