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晋如说儒》第九讲完整版:《论语·学而篇》(3)


    下一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门的学,它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仁”,“仁”是心之全德。但是你人格完善以后,并不是说你就不出来做事,你人格完善以后,你是需要出来做事的,你需要出来做事是干嘛呢?是要道千乘之国,这个“道”是一个通假字,引导。“千乘之国”是诸侯之国,“乘”是四匹马拉的战车。你去引导诸侯之国,只要做到以下几点,这就是为国的根本,治(chí)国的根本。上面我们说,有子讲孝悌,是修身的根本;曾子讲日三省吾身,是修身的法门。孔子这里讲治国,治(chí)国之学,它的根本在于哪里?首先是“敬事而信”,对于国家来说,所谓的“事”,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在战争和祭祀,以一种恭敬的态度,谨慎的、戒慎的态度去对待战争、对待祭祀,能够做到所有的政策的发布、所有政令的推出,都让老百姓觉得是,我们的国家是有公信力的,这叫“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不要铺张浪费,要懂得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我们今天讲的百姓,跟先秦时候的百姓意思还是不一样。先秦时候百姓基本上还是指有一定身份的人。“使民以时”,“人”和“民”在先秦的时候是微有区别的,“人”呢更多的是指士以上的,那“民”就是普通(的)我们今天说的老百姓。你让老百姓去服劳役,让老百姓去比如说修筑战壕,老百姓去营造水利,老百姓去帮你建造宫室,你不能够在老百姓农忙的时候,要趁他农闲的时候,这叫“使民以时”。中国是古代各个文明地区农业最发达的,由于农业的发达,所以它的历象、历法之学也就最发达,所以它特别强调一个“时”的问题,叫“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今天很多人,在理解这一段的时候,都产生了根本的偏差。我们今天有很多的国学爱好者,他们因为看到现代社会的种种不如意,看到现代性就是癌症这样的一个事实,由此而亲近传统,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人总是有惰性的,一般的人,他在学习的时候,总是会朝着(对)自己抵抗力最小的方向去努力,凡是这个学习会遇到阻力、遇到困难的地方,绝大多数人都会绕道而行。所以他们学儒家也好,学传统文化也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肯读书,不肯去思考义理。总是觉得说,啊,我是个好人,我不干坏事,我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够了。并且认为,“学文”这些是不重要的,这些是细枝末节,这恰恰大错特错。
    孔子这段话,是在强调“学文”的重要,他说所谓“弟子”,“弟子”是指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入则孝,出则弟”,这六个字在文言文当中是一个特殊的句法,叫做“互文”。什么叫互文呢?“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也是互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入则孝,出则弟”,也是一个互文,意思是出入则孝悌,就是指他无一日无一时不谨守孝悌之学。
    “谨而信”,就是强调的是跟朋友交往,谨慎而且信守然诺。
    “泛爱众”,你去做一个大夫了,出仕了,你要能够做到对老百姓一视同仁,这叫做“泛爱众”,这强调的是公正,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博爱。
    “而亲仁”,最终还是要去——这里面的“仁”主要是指的仁人君子——与仁人君子相亲,去接近他们,亲近他们。
    下面注意,“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是一个差等主义者,他认为人的天赋是各有不同的,所以对于中人以下的人来说,你只要做好自己,不去作奸犯科,不去犯上作乱,就不错了,但是对于那种特别聪颖,特别有天分的人来说,“行有余力”,你要来“学文”,你要来探讨义理,探究学问。因为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他的信仰得不到学理的支撑,如果他的信仰没有经过“学文”这样的一种探究的话,没有经过灵魂的深深的追问的话,它是靠不住的。很多人的善良,其实只是因为他没有作恶的机会。所以对于士大夫来说,对于超出于一般群众的人来说,一定要有学文这样的一个阶段。
    下一章跟这一章的意思是连贯起来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孔子晚年的我认为最优秀的弟子,姓卜名商。孔门的经学是经子夏传下去的,然后传到荀子,再由荀子传到了汉代。孟子对于后世的经学,几乎没有任何贡献,那么这个贡献主要是由子夏、荀子这些人,他们保存了儒家的文献,他们继承了儒家的义理,最终影响了后代两千年。
    子夏这段话,他是从“五伦”起说,所谓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是谓“五伦”,又叫“五常”,这是人生在世的五种基本关系。那么,子夏从五伦之始的夫妇开始说起。“贤贤易色”,这个“易”,在古代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念去声,yì,容易;一个读音念入声字,yi,表示变易、改变。这句的意思,朱熹的解释,恐怕是不对的,那么我认为,这句就是讲,你在选择妻子的时候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说选妻子的时候是选择有贤德的女子,而不是选择长得漂亮的女子。所以今天有一个特别火的电视节目,叫做《非诚勿扰》。而这《非诚勿扰》呢,其实就有一点是在追求美色,而不是在追求贤德,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子夏说这样的一个人能够选择爱人的时候,他能不看重她的外貌,而看重她的内心看重她的德行,当然一个有美好德行的人,她的相貌虽然不一定让人迷惑,让人觉得特别地漂亮愉悦,但是一定是会让人觉得一种长久的安宁的(感觉)。
    下面再讲父子之伦。侍奉父母,“事”是侍奉的意思,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叫“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这个“致”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委托,另一个意思是归还。在古汉语当中经常有一个字会表示相反的意思,这一个字表示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正好是相反的。这样的例子很多。那这个“致”也是,在这里是委托的意思,那么去侍奉君上能够做到把自己的人身给奉献出去,就是说我极尽其力地去帮他做好事情,因为他给了我俸禄了嘛。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跟朋友交往,说的话都要算数。
    这样的人即使他说他没有去学过书本知识,我也一定说他是学过的。这个思想,我认为子夏是对孔子的思想的误读。子夏的思想对不对?这是对的。但是,他容易会造成一个错误的倾向,就是很多人受了子夏的影响以后,就会否定掉“学”,所以他没有能够真正地理解孔子的那段话,他以为孔子是仅仅强调人格修为,而把为学、追求学问之道放到第二位,他恰恰理解错了,所以他说了这样的一番话。但这种倾向后来被孔子纠正过来了,孔子后来跟子夏讲,“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要做一个君子的儒,不要做一个小人的儒。在《论语》当中“君子”和“小人”几乎没有后世所理解的人的品格的意思,它更主要的是强调的一个出身,你是要做一个贵族呢,还是要做一个普通老百姓?孔子讲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对小人说的,对普通老百姓说的,但是你要想做一个士大夫,你必须要有追求学问的精神,你必须要有扎扎实实地去读书,去为学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孔子看到子夏有这样的一种小人儒的倾向,才特意地去点醒他,当然子夏立刻就被点醒了,后来就成为了经学大师,成为了经学传承史上一个关键人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