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韩愈劝儿读书:是龙是猪 30岁时定一生


    文/毕宝魁
    
    韩愈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唐代人普遍重视读书,不但自己刻苦读书,还要教育子弟勤奋学习。在这方面,韩愈的一首诗虽然引起许多争议,但却全是他的心里话和切身体会。这些道理直到今天还有普遍的启发意义。其思想认识颇具普遍性和历史性,这首诗便是《符读书城南》: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在犁锄。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1011页)
    韩愈把读书提高到人能否成为人的高度,如果从文化人的角度来说,不是没有道理的。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肚子里有诗和书。而诗书只有勤奋才会有,如果不勤奋就会空空如也,满肚子食物,只能算饭桶。小时候,人的贤愚一样,后来的差别都是读书与否造成的。接着,韩愈用非常浅显易懂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两家各生一个孩子,从小时一样乖巧,儿童时玩耍起来象池塘里的一群鱼,实在没有什么区别。然而,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十二三岁渐渐有了区别,二十岁时差别更大,已十分明显,到三十岁,人的社会角色已基本确定,则“一龙一猪”,一个是备受欺凌的奴仆,一个是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学与不学欤”。不读书就受苦,读书就享福,这是最容易明白也最实际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如果我们排除偏见,想一想周围之人的情况,再仔细分析他所说的这种现象的话,就应当承认,他这些观点基本上符合事实。而且,把人之成材与否归结到后天的努力与否上,既符合唯物主义的思想,也为一切正常儿童的努力指出了方向。
    “符”是韩愈长子韩昶的乳名,韩愈送他到城南别墅去读书前写的这首诗。因为是开导儿子的,故全是大实话。唐代人重视读书,酷爱读书,许多诗文中记录了这方面的情形。如《南部新书》丁卷载:“柳子温家法,常命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赐子弟。永夜习学含之,以资勤苦。”(《说库》上册)专门作一种极苦的药来给夜间读书的孩子们提神,也以此来时时提示孩子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