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理论 >

加强水利工程遗存保护和新中国水利史研究


    水运连着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深刻理解治水对文明兴盛、国家兴衰和民生福祉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的治水史尤其是新中国水利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水利事业的基本功能是除害兴利。除害,就是消除水害,对大江大河进行有效治理;兴利,就是兴修水利,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和扩大农田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农田灌溉的发展,伴随中华文明整个发展历程,对国计民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早在先秦时期,灌溉排水设施就得到较快发展,各地兴建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魏国西门豹主持修建的引漳十二渠,楚国修建的芍陂,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汉代修筑的漕渠、龙首渠、白渠及成国渠等,完成于元代的京杭大运河,清代修筑的江浙海塘工程,以及遍布南方水稻种植地区的数百万口塘堰,华北各省的水井,西北地区的坎儿井等,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这些灌溉工程支撑着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民生福祉。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优先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动员群众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规模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大幅度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切实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
    历史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研究新中国水利史,离不开丰富而可靠的水利资料。水利资料主要分为三类:文献资料、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目前,学术界比较重视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利用,对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研究中国水利史,除了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还要掌握相关实物史料。我国境内众多水利文物及水利工程遗存,就是研究中国水利史必不可少的实物史料,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
    水利史研究的实物史料,主要有水利文物、水利工程遗存(遗址、遗迹)等,包括与水利相关的历史文献原件、历史影像,还包括历史上遗存下来的水利碑刻、治水器具等。我国是有着悠久治水传统并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的文明古国,数千年来兴修了众多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有些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有些已经成为历史遗迹。我们所说的新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实物史料,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各种水利工程遗存,它们为新中国水利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史料,也是研究新中国水利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历史研究工作者要走向田野、实地考察水利工程遗存,不断深化新中国水利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遗存,对新中国水利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不仅生动展示了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也见证着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梦想与辉煌,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加强新中国水利史研究,需要做好水利工程遗存和水利工程遗物的发现、勘察和保护工作,实施有效的分级分类保护措施。重要的水利工程遗存可以改造修建为专门的水利博物馆,落实保护单位及其职责。把这些遗存保护好,可以让子孙后代从一个侧面了解新中国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做好新中国水利史研究工作,除了实地考察水利工程遗存之外,还应对全国水利工程遗存进行系统调查登记,并将其中具有历史价值的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加以有效保护,更好保留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历史记忆。
    (作者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