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中国最后一个贵族张良:放得下才能保得住!(4)


    然而,随着末代贵族项羽的去世,末代贵族张良也意识到自己的时代过去了。应该说,在他制止刘邦的荒唐分封策略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首先,“帝制”就决定了“帝师”不再存在。其次,刘邦和张良确实关系很好,但从刘邦对张良的尊敬,也看出两人并不是一路人。
    翻阅史书,可以发现,两人的关系,可用“相敬如宾”形容。然而,关键就是这个“宾”字,说明两人不是同路人——一对无法成为夫妻的恋人。
    虽然张良无兵无权,甚至没有任何职位。但从心底讲,做了皇帝的刘邦还是很惧畏张良的,也可以用“又爱又怕”之词形容。
    他不知道该怎样“褒奖”张良,所以让张“在齐地自择三万户”。
    
    留侯张良(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然,凭张良的功绩,足以得万户侯。
    但从“齐地”两字亦看出刘邦并不诚心,至少另有所虑。此时,齐地还是韩信的地盘,居然让张良去齐地领三万户封地,什么意思?你刘邦不知道张良是韩国人,他孜孜不倦的目标就是“复韩”?
    这说明,刘邦不仅对韩信,骨子里对张良也有些信不大过。当然,也或许是太信任张良了,希望让他去制约韩信。
    能洞察天下人的张良,岂能不了解日夜相伴的“初恋”?项羽已死,我张良的历史使命也就完结了。你刘邦取了天下,我张良报了仇。两人各得其所,皆大欢喜,此时分手,恰到好处。
    张良已生去意,但仍不好驳了刘邦的面子,亦想曲谏刘邦,不要学残暴的项羽。于是说:我最早和你相识于留地,对那座小城难以忘怀,你真要封就封我个留侯吧。
    张良辞封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我张良祖祖辈辈是韩国旧臣,暴秦灭韩后,我散尽万贯家财,一心为故国复仇。现在目标已经达到,很开心了。况且,国破家亡后,我已经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已经很满足了。我的心愿已了,从此愿远离尘世,追随师父黄石公修仙养道了。
    刘邦“乃封良为留侯”。
    张良都要修仙去了,为什么还要向刘邦重提留地?他大概是想借此提醒刘邦,多念些旧情吧。
    贵族范十足。
    不过,后世司马光认为张良“杜门不出”,学道求仙,完全是明哲保身。这一说法影响非常之大,但却值得商榷。
    司马光之说忽略了“淮阴诛夷,萧何系狱”是在“张良谢病辟谷”之后。张良“杜门不出”之时,韩信正从齐王徙封楚王,衣锦还乡;萧何也正值得意之时。所以,司马光的说法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
    实际上张良虽然智深,但是他的退隐式的自我处置方式,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明哲保身式的逃避,因为他开始的目的就是为国报仇,既然目的已经实现,那就自然可以退身出局,功名利禄原本就不是他的目标,这是他与萧何,尤其是韩信等根本不同的地方。
    正是这种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了做法的不同,同时也最终造成了结局的不同。“汉初三杰”中,最后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萧何也被治罪下狱,惟有张良一生平平安安。
    张良用事实告诫世人: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只要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来,肯定不会遭遇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导致难堪结局!
    然而,做到这一点太难了,如若张良非贵族出身,我想也是很难免俗的。对于常人来说,主动放弃功名利禄真的太难了。
    张良悲情凄凉隐退,另一个深层因素,是源于他自身的悲剧命运。
    有人说张良激流勇对是因怕“功高震主”,但张良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障,又能震到谁呢?张良既不像韩信那样手握重兵,也不像萧何那样在关中和朝廷有巨大的根基。在刘邦集团,张良是韩王故人,是个外人,没有自己的势力网,丝毫不能威胁到刘邦。
    因此,张良的隐退,还是因为自己与刘邦那种奇妙的“宾主”关系。
    
    帝王之师(资料图 图源网络)
    前面已说,随着年龄及阅历的增长,张良意识到历史的洪流已经发生巨变,秦虽暴虐,但“分久必合”却是天下大势。即使揭竿而起推翻秦朝,走向统一的时代潮流也不可逆转。因此,张良“复韩”的政治理想就只能成为空想。
    “相韩”已成空梦,张良或许有过“相汉”的念头,但是他所忠心的,还是心底的故国。同时,他也太了解刘邦了,所以在最后把这一念头也压在了心底,当刘邦问他谁可为相时,他推荐了萧何。
    这一刻,刘邦心中是否想过让张良为相?不得而知。反正,后来至刘邦病危,吕后也没能从刘邦口中问出张良的名字。或许,他知道,天下定后,张良的心已绝尘而去——或许,他和张良都想将“初恋”做为最美好的状态放之心底。
    吕后问刘邦:“萧何死后,由谁来接替他呢?”刘邦说曹参。
    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
    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轻叹说:“不用操那么多心了,你也活不到那时候。”
    吕后不甘心,刘邦死后,她想方设法逼张良出来做事,但都没有成功。
    张良没有做汉之官职,是因为刘邦知道他的目的本就不是做官,不是为名利——刘邦当然也知道张良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却不能给他。
    张良从“帝王师”退而为“帝王宾”,继续和刘邦保持着既亲密又疏远的特殊关系。他和刘邦都是明白人。
    刘邦死后,张良即搬离长安,在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的黄袍山修建了“良山道观”及“伐桂书院”,隐居于此,教当地孩子读书习字。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在参观“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赋诗一首:
    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是啊,中国历史上王侯将相多了去了,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了张良的名气?!
    约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转自丨“读史”微信公众号(ID:dushi818)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