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理论 >

大吉羊与大吉祥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许多以羊为造型元素的艺术品。羊的造型常蕴含着古代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深刻内涵,以及吉祥的象征意味,值得人们探索与品鉴。
    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集载体
    一队金羊和银羊,相向行进,头上的大角向后弯曲,闪烁着金银光泽的身躯肥腴壮美,分外富丽——这种装饰华美的西戎贵族礼仪性木车的原大复制模型,正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中展出。同时展出的大角羊题材的黄金装饰品,还有精巧的黄金带饰——两个吻部相接的大角羊头,构成方形带饰。也有的金带饰选用了古代草原民族喜用的猛虎噬羊的图案。
    据研究者分析,这些黄金制品是秦人为西戎贵族制作的,显示了秦与西戎文化的联系,所选用的大角羊图像则是受到了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影响。除甘肃外,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省区,都有先秦时期的草原文化文物出土,也常以大角羊为装饰纹样。所饰羊纹形貌写实,造型生动,额头宽厚,双角粗壮有力,向后卷曲,神态倔强,充分显示出游牧民族草原文化浑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其中一些以卷角羊首造型的金饰,还有猛虎噬羊的鎏金铜带公式,直到汉代还很流行,在中原地区乃至岭南地区的西汉墓中常有出土,如在广州的南越王墓的主棺室里,就出土有8片饰有两相背向的大角羊头纹图像的杏形金叶,出土时分布在玉衣的头套上。
    不仅古代的草原文化文物常喜好装饰以羊为原型的图纹,农耕文化文物中也有大量以羊为原型的艺术品,因为当羊被驯化成家羊以后,便成为人们主要畜养的家畜。中华古代养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至迟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已经发掘到人工饲养的山羊的遗骨。人工畜养的绵羊,可能由已经灭绝的赤羊或现在还存在的盘羊驯化而来。约在距今一万年前的西亚地区,已经开始饲养绵羊,后传入中国,大约在距今5600—5000年时,家养的绵羊出现在甘肃和青海一带。史前的艺术家,通过观察写生,不断创作出造型生动的陶羊塑像。其中最令人赞叹的作品,出土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中,是一些小型陶塑,塑得小头肥体,双角下卷,形体特征突出,显示出远古陶艺的古朴风貌。
    历史迈入青铜时代以后,羊被列为“六畜”之一。在周朝,隆重的祭典中,羊是仅次于牛的祭品。当时必须按规定按级别进行祭祀:诸侯之祭,以牛排在诸牲之首,称“太牢”;大夫之祭,以羊为诸牲之首,称“少牢”;士之祭,牲猪,称“馈食”。在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中,同样也是以牛为首,羊次之,猪再次之。在《周礼·夏官》记述的官职中,还有“羊人”,职责是“掌羊牲”。各地发现的周代祭祀遗址,常可以在祭祀坑中发现完整的羊骨,如对河南洛阳中州东路北的西周时期祭祀坑遗迹发掘中,以及再次对山西侯马东周时期祭祀坑的发掘中,都可以看到当时是用整头全羊进行祭祀,然后再埋于祭祀坑中的遗迹。在侯马清理的44座埋有牺牲的祭祀坑中,以羊为牲的多达35座,其中有26座用的是全羊,羊的姿态呈蹲坐状或侧伏状,昂首向上,四蹄捆扎在一起。
    瑞兽与“羊祸”的双重寓意
    到了汉代,由于对“羊”字的释义,人们进一步认为羊是代表“吉祥”的瑞兽。
    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羊,祥也。”由于“羊”“祥”同义,“吉羊”即“吉祥”,所以那时人们习惯将“大吉羊”的吉语刻铸在器物上,配以羊纹图像,以求生活吉祥、事事如意。当时人们不仅生活中为求吉祥,会在日常使用的铜器上铸刻“吉羊”铭文和羊形图案,死后为求安详,也会在建造坟墓时,将羊头图像安置在门额中央,如河南洛阳烧沟汉壁画墓的墓门就塑有正视的羊头,一双大角左右下卷,构图规整;羊头下侧绘神虎食女魃壁画,用以求安详和驱邪祟。
    同时,羊也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家庭越富裕,自然畜养的家畜家禽也就越多。汉代人事死如事生,为模拟生时家中畜养的羊,就在墓葬里随葬陶塑的羊模型。这种肖形的陶羊,在西汉和东汉时的坟墓中都有出土,一般人的墓里放置的数量不多,但是在皇帝陵墓的从葬坑中,放置有成群的陶羊,如西汉景帝的陵墓——阳陵的一些从葬坑已经发掘,可以看到成群的陶羊,从形貌可以分出绵羊和山羊,而且各有雌雄之分,造型真实生动。有些汉魏时期的墓葬,不放置陶羊而是在壁画中绘出牧羊的画面,同样是显示墓主人拥有财富的象征。甘肃地区的魏晋时期砖墓中,就常绘有牧羊的图像,因为都是画在一块砖的砖面上,画幅很小,所以线条简练,别具情趣,富有地域特色。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古人对羊的看法也不例外,并不完全将它视为吉祥和财富的象征,也有反面的说法。在历代史书的《五行志》中不乏关于“羊祸”的记述,“志异小说”中常有“羊成精怪”祸害人的故事,也有“鬼变羊”的故事,见于《搜神记》:南阳宗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鬼问定伯是谁?他骗鬼说:我亦鬼,于是人鬼同行。宗定伯问:鬼何所畏忌?鬼说:唯不喜人唾。在到达共同目的地宛市时,宗定伯捉住了鬼,无处可逃的鬼就地变成了一只羊,于是宗定伯就把羊卖了,又担心其变化,唾之。所以有传说:“定伯卖鬼,得钱千五。”“鬼变羊”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不怕鬼”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不怕鬼的故事》,宗定伯卖鬼的故事收入其中,用来激励人们的斗志。
    礼器与民艺的多样表达
    在中国古代,人们经常用羊的形象制作艺术品。
    商周时期,人们常用羊的形貌制作青铜器,如肖形的青铜羊尊,其中有用双羊背负起尊口的造型,最奇伟的当属出土于湖南宁乡、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见图),它是商代铜尊中形体颇为硕大的一件,尊腹和圈足由四头分向四方站立的羊合成,它们将臀部互相垂直地贴靠在一起,共同用背承托起浑厚的方形尊口,带有卷曲大角的羊头伸出尊腹,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是具有感人魅力的青铜艺术珍品。但更多青铜器上的羊纹,装饰意味浓郁,并常与夔龙、兽面等纹样结合在一起,闪现着神奇的色彩。特别是一些神兽造型的西周铜器,兽头上却生有下弯的巨大羊角,说明它是以羊为原型而创造的,如陕西扶风庄白出土的“折觥”。
    到了汉代,又流行以卧羊造型制作灯、酒樽等日用器物。著名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铜羊尊灯”,正是最好的例子。四川的东汉画像砖中,可以看到卖酒的店铺几上陈放着卧羊形的酒樽,还可以看到人们用独轮车载着卧羊酒樽运酒的画像。另一些汉代卧羊陶樽,还在羊前肢肩后加绘羽翼,表示是带翼的神羊。肩附羽翼的卧羊造型,魏晋六朝时期仍然流行。江南盛产的青瓷器中,自孙吴、西晋直到东晋,常见卧羊造型的青瓷器,釉色莹碧,形态生动,是青瓷艺术中的精品。
    另有一些小巧的瓷塑玩具羊,造型更为引人喜爱。其中有的大羊还背负着一头小羊,虽然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牝羊背负幼仔的事,但这类艺术品用了拟人的手法,所以别具情趣,引人入胜。小巧的瓷玩具羊,历经唐宋诸代,经久不衰。河南三门峡市发掘过一座唐代的小女孩墓葬,出土了一组精巧的瓷玩具,其中就有一件憨态可掬的幼羊造型,极为生动可爱。
    直到近代,羊一直是民间艺术喜用的题材之一,剪纸、泥塑都不乏成功的佳作,更以结合民间吉语“三阳开泰”而制作出变化多样的三羊造型,流传也最广泛,是春节时人们装饰居室常用的艺术品。
    至迟在汉代,已经将十二时(十二辰)分别用世间禽兽(只有辰是用想象出的龙)形貌来表示。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篇》里,清楚地记述了与十二时对应的兽,指明“未羊也”。在汉代流行的铜镜背面的纹样中,也常见十二时的图像,都是写实的兽形。到南北朝时期,如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所绘十二时也还是写实的兽形。但是到了隋代,十二时的图像开始发生变化,隋墓中随葬的十二时俑,被塑造成人体兽首的形貌,常是身穿袍服的人身坐姿,只是头部塑成兽首。唐代墓中的十二时俑,沿袭着隋墓的传统,也是袍服兽首的造型,但是从坐姿改成直立的姿态。在这些兽首人形十二时像中,未羊的形貌,长角弯卷耳后,双目前视,显得比其他像更庄重得体。
    中国传统的农历,以干支纪年,今年为乙未年,“未羊也”,正是羊年,所以也应预示着将是一个吉祥的年份。(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