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孩子如何读经
http://www.newdu.com 2024/12/05 10:12:58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先贤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魂宝,这些经典之作,历久不衰,万古常新。它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滋润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田,使他们成为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爱生活的正道直行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处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人们十分重视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能力的拓展。人们也充分认识到国学启蒙教育,会成为少年儿童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因此,民间出现了不少类似私塾的读经热,读经夜校,有的学校开了国学课,不少家长自行给孩子增补了读经内容。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而今参加读经活动的人数已超过八百万,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影响之广泛,之深远,之巨大,已见端倪。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读经活动,借鉴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古代孩童读经读的是什么书?有“四书”、“五经”;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等启蒙读物;还有如唐诗宋词、《左传》、《史记》等。 为什么倡导孩童读经呢?因为二三岁至十四五岁的孩童,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记忆力强,所学即印,耳濡目染,先入为主,潜移默化,陶冶心性,开启智慧,蒙以养生。十四五岁以前的孩童,对知识的吸附力犹如海绵吸水一样,极为强大。 私塾是古代孩童读经的圣地。开学的那一天,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而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礼成,要设宴款待老师。这以后,每日清晨,当学生还睡眼朦胧时就要到校,先得给孔子牌位行叩首礼,然后再回到各自课桌做功课。 私塾先生开讲,先前是有的以《论语》开篇,有的以《诗经》开篇,后来以《三字经》开篇,然后再续讲其他内容。有的私塾先生只教字的读音,然后讲,学生念、写、背记。这类私塾先生强调念、写、记背,他们认为学生不懂不要紧,只要读的是好书,尽管读,尽管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的增多,原来不懂的,会自然而然“悟”出其理,解出其义的。 私塾先生讲经时,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再重新念一遍或几遍。先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学生们学着先生摇头晃脑地放声念。这边晃边读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有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 每天上新课前,学生得背头一天教的东西。背诵,还得纯熟,最好是滚瓜烂熟。背得不熟,要挨批评;背不下来,要挨罚。轻者罚站;重者,学生要伸出小手来,挨竹板打手心;有时先生用藤条抽你,学生苦不堪言。在先生的要求下,大多学生都能背记不少经文,这些孩童背记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 很多著名的学者,他们孩童时期都大量背记名著。鲁迅小时候就能背《钢鉴》(周作人谈),茅盾能背《红楼梦》(郑振铎验证),胡适九岁之前就已熟记“四书”、“五经”,周祖谟能背《汉书》(自点明),陆宗达能背《左传》(笔者亲验),钱穆九岁能背《三国演义》(据《八十忆双亲》载)。张恨水在《山窗小品》中讲,他十四岁之前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诗经》、《千家诗》、《礼记》、《左传》等著作。这些现代名人的成功,与他们孩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私塾还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做“对课”,就是教学生对“对子”。鲁迅先生的私塾先生寿镜吾出了个上联:“独角兽”,当有的同学以“四眼狗”回对引起哄堂大笑时,鲁迅以“比目鱼”补下联,博得寿老先生的赞扬。又如,六岁的张恨水以“十个石榴”对了老师的上联“九棵韭菜”,对得十分巧妙。 每月逢五之日(即阴历的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学生必须交一篇作文。文不拘长短,私塾先生亲自批改,有时还讲评一番。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私塾的读经,有时也是很枯燥的,有时也会引来调皮的学生和私塾先生开玩笑,搞恶作剧。如:把上厕所当做对刻板学习的一种“解放”。学生在念书时提出上厕所,借“上厕所”逃出教室,在厕所里休息,玩耍。于是学生们纷纷提出要上厕所,有的学生竟在一个上午“大小便”十二三次。后来先生发明抽签轮流上厕所,前一个不回来,后一个就不许去。于是学生之间展开了抽签大战,甚是热门。(刘方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吟诵在学校
- 下一篇:《诗经·国风》中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