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养身的董仲舒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02 东方早报 newdu 参加讨论
董仲舒是西汉的大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他首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儒家学说从而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是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 不过,许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董仲舒还养生有道,是当时少有的长寿者。虽然其年龄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尚存在一些争议,一般认为在75-90岁之间,但即便按照最少的75岁来看,在当时也绝对称得上高寿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董仲舒的名望如此之大,是否有着极佳的生活环境,从而有助于他得享高年? 其实不然,董仲舒的养生环境并不算好。年轻的时候,他十分刻苦,研究学问极为专心,夜以继日,有“三年不窥园”的美谈,甚至连经常骑的马都不知道雌雄,可谓劳心劳力。 若论仕途,也算不上有多顺利。汉武帝虽然采纳了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却并不看重董仲舒的政治才能,更称不上重用。董仲舒先后辅佐过江都王与胶西王,而这两位诸侯都以暴戾骄横而著称。虽然慑服于董仲舒的声望,两位王爷对他还算客气,但董仲舒终日提心吊胆,生怕惹来杀身之祸。 尽管如此谨小慎微,但伴君如伴虎,董仲舒还是因为言论不当触怒过汉武帝, 一度遭遇囹圄之灾。 逆境之中仍能得享高寿,这与董仲舒深谙养生之理有莫大的关系。虽然他并没有专门的养生著作传世,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却保留了不少与养生有关的见解,涉及了养生学的诸多方面,其中不少见解对于今天的养生者仍然颇有参考价值。 身为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养生思想中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特别重视道德修养的提高,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身心有益,能够帮助人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事实上,这种养生观念在儒家学者中由来已久,如孔子“仁者寿”、《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等都是类似的意思。但是这些表述都较为简略,并没有具体展开,董仲舒则围绕着“仁者寿”的观点,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仁者寿”的前提自然是需要有“仁者”,那么,什么是仁者呢?董仲舒不但继承孔子“仁者爱人”思想,提出“仁者,所以爱人类也”,而且对仁者的标准作了具体的阐述:在日常言行举止中真诚恳切地爱人,恭敬和睦地待人, 不会暗中怨恨他人,没有厌恶、嫉妒的心理,也不会有过度的伤感忧愁,更不会做危险邪恶之事,不会有偏激悖谬的过激言行……总之一句话,仁者就是道德修养极高的完美典范。 那么,道德修养与长寿究竟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呢? 董仲舒认为,仁者长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道德高尚,没有过多的贪欲,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平和,行事中正,又能够采撷天地间的各种有益之物来滋养身体,从而能够“多且治”。“多”即长寿,“治”即健康,长寿并且健康,这才是有质量的人生。 可见,在董仲舒看来,“仁者寿”所反映出的原理其实与传统养生学所强调的“养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德修养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减少对物质欲望的过分贪求,也会减少内心的冲突,有助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情志的平和,从而对身心健康有利。 至于人的寿命,董仲舒认为“寿有短长”,由于每个人天生禀赋不同,从而寿命会有长有短。但是“养有得失”,后天的保养对于寿命长短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 在后天的保养中,最主要的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行止,正是这些不起眼的行为决定着人寿命的增减:如果能够善加保养,可以达到延年的目的;反之,则会损害性命。不论是房事、居住、气候,还是饮食、劳作、情绪等,任何涉及养生的环节都应该力求“中和常在乎其身”。 中和是董仲舒极为重视的养生原则,他认为“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对中和在养生中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肯定,提出“中和养身”的养生原则,认为如果能够贯彻这一原则,就肯定能够得获长寿。 董仲舒也很重视“养气”,他认为“凡养生者,莫精于气”。衣服、饮食等物质的满足固然重要,但是真元之气的保养,远比衣食更重要,缺乏衣服食物,生命仍可短暂存活,而如果真气耗尽,则生命随即结束。 此外,董仲舒还有许多养生观念也有其独特之处,如“衣欲常漂,食欲常饥,体欲常劳”等,都符合传统养生学的原则,也为历来的养生者所重视。 众所周知,董仲舒的学说中具有神秘性的一面,特别是其“天人感应”学说,更是争议不断,这些多少在其关于养生的论述中也有所体现。 如董仲舒认为天和人之间是类似的,甚至于形体构造方面,人与天之间也有着神秘的关联:如人的头圆像天,足方像大地,四肢像四时,五藏像五行,空窍理脉像大地的川谷……总而言之,人不仅和天有着相同的精神意志、道德属性,就连人的生理构造也是天的模式的复制品。 由于人与天在各方面相似,故此“以类相召”,一方的变化均会引起对方的感应。具体到养生而言,天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此,“君子治身,不敢违天”,人的日常活动务必要顺应上天,才能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显然,这是一种带有神学色彩的观念,其荒诞处自不待言。但这是时代的局限,类似的表述在当时的著作中并不鲜见。另外若抛开其神学外壳的话,其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重视,以及养生要因时而变的观念,倒确是养生箴言,足资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朱熹为何愤而辞官
- 下一篇:理学家程颢 小官当得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