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中国古代的过年食俗(2)


    “屠苏”“椒柏”——古人过年最青睐的两种佳酿
    宋代喝“屠苏”饮“椒柏”除百病“辟疫疠”
    
    宋代喝“屠苏”饮“椒柏”除百病“辟疫疠”(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宋代,人们的过年食俗与隋唐并无多大变化,但宋代城里人过年时的消费形式出现了新风尚。这种新风尚,就是现代流行的过年“下馆子”,喜欢在饭店吃年夜饭。
    宋代过年的喝酒之风大概是历朝中最浓的,时人即使再穷,过新年也要有酒喝。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一)“正月”条有这样的文字:“家家饮宴,笑语喧哗。”宋代把酒当饮料来喝,故将喝酒称为“饮酒”,当然这种酒不会是高浓度的白酒,而是酒精含量较低的屠苏酒饮,“世俗皆饮屠苏酒,自幼及长。”
    屠苏酒,是中国过年时喝得最多的一种酒,它实是一种药酒,可防治瘟疫。南朝梁人沈约《俗说》中称,“屠苏,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遣闾里药一剂,令井中浸之,至元旦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苏而已。”正月初一喝屠苏酒风俗,就是在魏晋时期形成的。
    与以前朝代不同,宋代过年喝屠苏酒已不满足于在家里喝,有条件的人一改老习惯,而选择下馆子,出去消费。在正月初一这天,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异常热闹,以赌博形式进行物品交易的“关扑”活动十分受民间欢迎,街头酒店生意自然也最好做,酒馆里客人多多。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正月”条记载,正月初一这天晚上,“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馆宴,惯习成风,不相笑励。”
    除了喝屠苏酒,椒花酒也是宋人喜欢的酒水。椒花酒又叫“椒柏酒”,其历史与屠苏酒一样悠久,也是魏晋人过年时喝开的。魏晋人认为,椒为玉衡星之精,吃了能使人年轻;柏则是一种仙药,吃了能除百病。所以,用这两种东西泡出来的酒,自然受到古人的青睐。
    宋代人也特别迷信椒花酒的保健功能。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中称,椒花酒“元旦饮之,辟一切疫疠不正之气,除夕以椒三七粒、柏叶七枝浸酒一瓶。”
    古人过年时喝椒花酒还十分讲究顺序,不像现代一样从年长者喝起,先敬老人,而是从最小的孩子开始,即年龄最小的先饮,年龄最大的后饮。古人认为,孩子增一岁,渐趋成熟;老人失去一岁,日趋老迈,故须先祝少年人健康成长,再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煮饽饽——古人过年不可或缺的一种美食
    明清时期“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
    现代的过年习俗其实是在明代时定型的,最典型的是正月初一吃饺子的食俗,就是明代人吃出来的——饺子,也成为明代以后中国古人过年时最喜欢吃的面食。
    饺子是中国一道著名的速食面点,其出现历史比较早,最初叫“饼饵”,传说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他将药包进面皮子里,煮熟后连汤带水,让病人一起服用,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张仲景“祛寒娇耳汤”。
    到三国时,有一种“月牙馄饨”与今天的饺子外观一样,也被视为水饺。在唐代,饺子则被称为“牢丸”,如果是水煮的叫“汤中牢丸”,蒸饺则叫“笼上牢丸”。
    
    吃饺子这一过年食俗,到了明代才盛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饺子的历史虽然这么长,但吃饺子这一过年食俗,到了明代才盛行。我查了《中国饮食史》、《中国风俗通史》,在明以前均不见大年初一吃饺子的食俗。
    明代又称饺子为“扁食”、“粉角”、“水饺子”、“蒸面饺”等,概因熟化的方式不同。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了明代人过新年风俗,“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扁食,奉长上为寿。”
    明朝时,宫里还把饺子称为“水点心”。刘若愚《明宫史》“正月”条记载:“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香放纸炮……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
    现代一些人家有在饺馅中塞金属钱币,以占卜家庭成员新年财运的风俗,也是明代形成的。明代嘉靖山西《曲沃志》中便有这样的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到了清代,大年初一吃饺子这一食俗进一步巩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元旦”条记载,“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此外,明宫还有一种特殊的食俗,在大年初一有吃驴肉“嚼鬼”的说法。《明宫史》称,“又骗头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称驴为鬼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