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叶嘉莹: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教师,仍教古典诗词


    
    叶嘉莹 陈晨 摄
    日前,一场盛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这是一次特别的聚会,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赶来的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既是为了交流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吟诵、教育等方面的心得与新知,更是为了前来庆贺他们心目中共同的师长——在讲台上传薪育人已近70年的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九十寿辰。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专门致信,并亲书叶先生一首旧作《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为之寿。他在信中还写道:“您热心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在您后面的是许许多多莘莘学子,您站在通往中国古典文化研究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您已经看到,在这条道路上,有更多的人在潜心钻研、勇往直前。”
    叶嘉莹先生怡然与会,风神气度依旧令人叹服。先生一袭深色正装,衬以繁花外披,用她教授了无数学子的清朗之声,向与会来宾、朋友表示感谢。她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人生转眼之间就衰老了,我九十岁了,但只要还能站在讲台上讲课,我仍然愿意继续做这样的工作。”
    活动间隙,叶嘉莹先生在她的寓所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
    访谈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
    羊城晚报:叶先生,温家宝总理在贺信里抄录的这首《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是您何时的作品?其中寄托着您怎样的心思?
    叶嘉莹:1997年,在加拿大实业家蔡章阁先生的支持下,南开的“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终于建成了办公大楼。那个时期,我一般都是九月份从加拿大回到国内,在南开进行差不多半年的教学。当时我还住在学校专家楼的房间,每天走到所里去看书和办公,离专家楼不远就有一个荷花池。
    写这首词大概是1999年的九月,那天从研究所往回走的时候,我听到天上有雁鸣,于是起了念头,我说“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因为我每年都是这个大雁南飞、荷花凋落的时候回来。可是“我来迟”,不只是说这一年的时间是秋天,我没有赶上荷花开,也是说我当时年纪已经相当大了,虽然有心要报效祖国,但毕竟已经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尽到我的力量,所以“莲实有心应不死”,莲花开过会结莲蓬,里面会长莲子。莲子要有莲心,莲花就没有死,它的种子在那里。这里用了我看过的一件轶事,说有人从汉墓里发掘出来的一颗汉代莲子,居然还培育出来荷花,能够成活。
    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是我觉得人生数十寒暑很快就过去了,转眼就衰老了,但是我有一个梦,一个理想还是很痴的,我会一直为之尽力,所以“千春犹待发华滋”。
    羊城晚报:其实那时距离您开始回国任教也已经20年了。
    叶嘉莹:是的,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加拿大和祖国这两地的教职奔波了20年。
    羊城晚报:这么多年过去,您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叶嘉莹:其实我觉得1979年回国的时候,百废待兴,那时唐山大地震也刚刚过去,国内大学也刚开始复校招生,所以大家都是满心的热情、希望、理想。现在我们的国家好像是富裕了,经济上也改善了很多,可是我发现,人心好像变得没有以前那么单纯了。
    羊城晚报:就是不像您当初刚回来的时候了。
    叶先生:对呀!大家现在都比较追求私人的利欲的满足,不论是官场中、商场中、家庭中,会发生一些在我们原来的传统礼法道德看来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所以后来我又写过诗,说“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就是希望我们能像炼石补天一样,大家都努力把这个风气改善,扭转过来。古人还有一个传说,海上的月亮如果是圆的、亮的,大海蚌壳里的珍珠就也会是圆的、亮的。那我觉得,你不要说月亮圆了,我才圆;你自己先要圆起来,再期待月亮也不会亏。
    羊城晚报: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修养能够在滋养人心的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叶先生:古诗,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于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联想、并更富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心灵。其实我想,在青年人中有很多富有才华的人,只是没有人为他们把这一扇门打开。我既然是体会到了,如果不传下去,我会觉得自己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年轻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