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朴的文章掀起八十年代“文化热”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4:11:09 中国教育报 法帅 参加讨论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出现,与庞朴对文化研究的重视和推动有莫大关系。1981年,庞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聘,担任《人类文化与科学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庞朴发现中国当时极端缺乏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原因自然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谁也不会想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恶果之一,竟是大革了文化的命。”因此,庞朴开始在学界呼吁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伏案工作的庞朴先生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 掀起八十年代“文化热” 当然,“文化热”的兴起有其现实的社会背景,即跟邓小平同志提出“四个现代化”有关。现代化的对立面是传统,所以在谈现代化的同时,很自然就有一个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西方曾认为:要现代化就不要传统,要现代化就必须抛弃传统。现在国家提出现代化了,那传统怎么办?这是当年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1982年,庞朴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应该注意文化史的研究》一文,率先发出重视文化史研究的时代呼声,引起学界的强烈反响,从而掀起了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序幕。 把钱钟书先生问糊涂了 文化是什么?庞朴为此曾去拜访钱钟书先生。钱钟书说,你不问我的时候,我知道文化是什么,你一问我,我倒糊涂了。事实上真是这样,当时谁也搞不清楚文化的形式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怎样发展的?怎样衰败的?文化跟政治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没有人能形成非常肯定的表述。1949年到1979年,30年里中国只出版过一本关于文化的书。 热潮纠偏:强调文化的民族性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庞朴曾就文化学、文化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诸问题,数十次发表演说、撰写文章,阐述其对文化的各种思想认识,从而推动了文化研究热潮的前进。庞朴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可归纳为“一二三”:一就是一个定义,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人化。二就是认为文化有两个属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三就是文化有三个层面,即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庞朴对于文化的定义、两个属性和三层结构的阐述,引起了学界的极大重视,成为探讨中华文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导。 庞朴特别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并认为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的最基本属性是它的民族性。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最后就会蒸发掉。满族就是一个例子。满族统治了全国,最后满族自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它的文化和它的民族分离了,满族文化失去了民族性,最后这个民族就没有凝聚力了。 然而,“文化热”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却形成了一股反传统的潮流,自由主义文化观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具体体现就是纪录片《河殇》。《河殇》中说中国是黄河文明,西方是海洋文明,提出要用蔚蓝色的海洋文明代替黄河文明。后来,王元化提出“新启蒙”,认为五四时期的科学和民主问题没有解决好,过去的传统是一直处在蒙昧时代,现在要继续解决启蒙问题。因此,《河殇》和新启蒙,都是自由主义者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然而,他们否定文化民族性的倾向,很快便被历史否定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