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代经典 让中华传统文化伴娃娃成长
http://www.newdu.com 2025/01/15 08:01:57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刘菲 参加讨论
近日,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广西等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00册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研发完毕,将在年内问世,进入中小学课堂。据悉,每省教材均为20册,其中小学12册,初中4册,高中4册,涵盖了中小学各个阶段。如此大范围、大规模地推出标准化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在我国尚属首次。 扭转“厚今薄古”的局面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留存下浩如烟海的文章典籍,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我们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反观现在的教育,却存在着“厚今薄古”的倾向,英语培训市场火爆,追随“奥数”者众多,而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却少人问津。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教材也是原因之一。有的家长说,其实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多学些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但囿于能力和水平,不知道该给孩子们讲些什么。 蒙学经典《弟子规》 即将面世的这套传统文化教材为广大家长和老师破解了“该让孩子学什么”的难题。教材以培养“青少年完美人格”为教育目标,课程结构经专家组反复研讨、论证,制定了不同年级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如,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为孩子们奠定诗词美学基础;高年级段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等;初中阶段则学习《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诸子百家的典籍和思想;高中阶段则开始进行传统文化通识教育。 儒家经典《孟子》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双云认为,语文教学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向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一种定位。唯有准确地认识这种定位,才能纠正“厚今薄古”的短视行为。这套传统文化实验教材的出版非常及时,使广大教师将传统文化引进语文课堂“有本可依”,也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他同时建议,教育部门应在师资培训、学业考核等环节采取措施,强化语文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介绍、研习与感悟,让这套教材真正发挥作用。 今日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中小学是一个人奠定文化基础的阶段,也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小时候学到的东西,往往一辈子都忘不掉。 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既要有自然科学知识,也要有人文科学知识,缺一不可。对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应该占据人文科学学习的相当大比重。纵观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国民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 “四书”之二:《大学》、《中庸》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张和友认为,遴选一定量的古籍经典编辑成系列教材并使其进入中小学教科书行列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些优秀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方面起着“传承根脉”的作用。通过老师讲解,能让学生感受到古籍中所透出的人性美和自然美,比如“孔融让梨”既是礼仪之美,更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生动阐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呈现出的是幽美幽静的自然之美。他强调,中小学教师在教授古籍时要着力于用适合而优美的当代语言去描述典籍中的美德美景。既要以古之“美珠”示人,更要让学生学会以今之“美椟”饰珠。只有这样,才能让古籍经典所蕴涵的养分为中小学生所吸收。这也是这套传统文化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真义所在。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老师王广杰教的是高中文科班。他认为,把传统文化成系列地引进课堂,不仅加强了语文课的深度,也使得课堂更加生动鲜活。但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过多艰深繁难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另外,考试设计也要避免任务性的死记,应当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去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他日收获博古通今的栋梁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少人在忙着赚钱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忽略了修身养性和提升个人素质,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波及到青少年群体。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老师指出,在中小学课堂上传播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精髓,以真善美熏陶感染孩子的内心,成就中华儿女自古以来修身养德的文明风范,这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义务。一篇篇鲜活的文字材料和生动形象的传统作品,对于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人生观所发挥的教化作用不容小觑。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优秀的社会个体。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并将其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之中,进而提高人文修养,提升个体素质,对于分辨和抵御某些价值观的偏斜甚至堕落、道德水准的下滑等当前不良社会影响,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今天的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接力者,他们的素质修养、眼界见识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从小学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完美人格,是一项百年树人工程。我们期待未来将涌现出大批博古通今的高素质的中国建设者。(本报记者 刘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