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五次战胜特大疫情的中国力量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05 国学网 刘宝珍 参加讨论
人类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同流行疾病的斗争史。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曾五次战胜特大疫情,彰显了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展现了中国医生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抗鼠疫 伍连德发明“伍氏口罩”中国六个月战胜鼠疫 1910年冬,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的一家客栈里,从俄国归来的两位皮毛商人,突然口吐血沫而死,死后全身皮肤呈紫红色。很快越来越多的人染上了这种病,且从满洲里向哈尔滨乃至整个东三省蔓延。当时清政府担任外务部右丞的施肇基被指派全权负责此事,为了尽快控制并消灭这场疫情,施肇基大胆启用了年仅31岁的中国第一个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伍连德。伍连德临危受命,通过解剖鼠疫患者尸体和对大量被感染者的观察,认为此次疫情为鼠疫。鼠疫曾在欧洲流行,被称为世界第一号传染病,使欧洲人口减少了1.6亿。要阻止疫情的蔓延,首要任务是找到病原体及其传播方式与途径。起初怀疑病毒是通过老鼠传播的,但在检验的13000只家鼠身上并未发现任何鼠疫迹象,通过进一步研究,伍连德认为这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肺鼠疫。肺鼠疫的宿主是蒙古旱獭,它的皮毛在欧洲市场很受欢迎,死于满洲里的皮毛商人,正是接触了染病的旱獭皮才感染上的。随着年关返乡潮的临近,鼠疫很可能迅速向全国蔓延。形式紧迫,伍连德采取了隔离消毒、阻断交通、戴口罩、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医院收容病人等一系列科学防疫措施。戴口罩,即由伍连德发明的“伍氏口罩”,用两层纱布中间隔一些药棉,能够有效阻断人与人之间的鼠疫传播,尤其对一线的医护人员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当时国际上派来调查鼠疫的法国医师梅尼,对伍连德提出的飞沫传播和戴口罩等不屑一顾,在巡诊过程中穿白服、戴手套,就是不戴口罩,没想到巡诊三天后就染病,很快就去世了。最有希望对抗鼠疫的专家竟死于鼠疫,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事实证明“伍氏口罩”的确具有防护作用。1911年,蔓延六个月、共吞噬六万多人生命的鼠疫宣告结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抗疫,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住了传染病。1911年4月,由11个国家、34位著名鼠疫专家出席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伍连德担任会议主席并提出了肺鼠疫学说。此后,他专注于中国防疫体系的建设,在全国创建了二十多所医学卫生机构。1935年,伍连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成为第一个获此提名的华人。 灭天花 齐长庆发明“天坛株”中国是最早战胜天花的国家 天花在人类身上传播了大约3000多年,至少夺走了5亿人的生命。染病后,重者死亡,轻者麻脸、眼瞎或耳聋。天花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在世界上无孔不入。中国是最早想办法应对天花的国家,也是最早战胜天花的国家。早在明朝,人痘接种术就已在民间流传,即将天花患者的痘痂取下磨成细末,用毒性较低的天花病毒让人轻度感染进而产生抗体。到了清朝,人痘接种术已在民间普遍推广,中国的人痘接种术保护了世界各地无数人的生命。18世纪末,受中国人痘接种术的启发,英国医生琴纳发明了牛痘,牛痘比人痘更安全。1805年,牛痘接种术传入中国,生产天花疫苗的毒种也都来自国外。1926年,一个30岁的年轻人下定决心要用中国的毒株生产出中国的疫苗,他就是中国现代生物制品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齐长庆。他把从天花病患者身上提取的病毒接种到猴子的皮肤上传了2代,再接种到家兔的皮肤上传了5代,又接种到牛的皮肤上传了3代。经过10代减毒之后,免疫力好、副作用小的天花痘苗毒种“天坛株”就此诞生。但新中国成立前,“天坛株”因为接种数量有限,并未从根本上控制住天花的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对天花的治理。1950年10月,为了在新中国彻底消灭天花,周恩来亲自签发了《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要求全民种痘,由国家承担种痘的所有费用。为了保证全民种痘,国家拨巨款先后新成立和完善了专门研究疫苗等防疫制品的北京、长春、兰州、成都、武汉、上海六大生物制品研究和检定所。生产痘苗的原材料是5岁的雌性黄牛,从大草原运到研究所后,要经过60天的隔离检疫才能用于生产。制作痘苗前,先要给牛洗澡,要用温水和高级香皂洗上七八遍才行。制备痘苗需要科技也需要体力,仅剃毛这一项就需4个男同志来完成,接下来种痘、看护、刮痘,整个过程需要30个人来完成。接种天花毒种五天以后,就到了收获痘苗的日子,一头牛身上刮下来的痘苗大致够10万人使用。1950年,首都北京的种痘率达到了80%以上,从1950年5月以后,北京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天花病例。1951年7月,天花在上海销声匿迹。1952年,全国各地接种疫苗达五亿多人次,有效地控制了天花的泛滥和蔓延。后来,中国医学界又对“天坛株”天花痘苗进行了不断革新,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铠用“鸡胚细胞”培植的痘苗就比以前用5岁的雌性黄牛培植的痘苗更方便、更省力,也更安全。另外,中国科技工作者还研制出了耐热液体痘苗。这种痘苗的耐热和稳定性更强,延长了疫苗的保存期,满足了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和气候炎热而又无冷藏设备地区种痘的需要。1961年6月,中国最后一名天花病人胡小发痊愈出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只用了11年时间就消灭了天花这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瘟疫,比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的时间(1979年12月9日)提前了十多年。现在,“天坛株”已经成为多种重组疫苗的载体。除了天花疫苗、乙肝疫苗外,世界上第一个全面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艾滋病疫苗,也是以“天坛株”为载体重组的。 抗疟疾 屠呦呦发明青蒿素 中国实现本土疟疾清零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寄生虫感染,主要通过按蚊传播。人患疟疾后会出现急剧高烧、全身出汗、时冷时热,故中国人又称疟疾为“打摆子”。20世纪60年代,由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昔日的氯喹、乙胺嘧啶等抗疟药全部失效。面对席卷世界的抗药性疟疾大暴发,毛泽东决定兴举国之力来研制抗疟新药,一个代号“523”的秘密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悄然展开。1969年1月,屠呦呦以北京中药研究所科研工作者的身份承担了“523”项目的课题任务。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带领课题组在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后,终于将目光锁定在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上。1972年初,屠呦呦等三名科研人员申请成为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首批人体试验“小白鼠”,经过一周的服药观察,证明药物是安全的。1972年底,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青蒿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出三种结晶成分,并找到了一个对疟疾抑制率高达100%的有效单体,定名青蒿Ⅱ号结晶。但在1973年的第一次临床观察中发现,制成片剂的青蒿素,由于制作环节问题影响了药物吸收。为此,屠呦呦决定将青蒿素药物原粉直接装入胶囊,再一次进行临床试验。1974年,经过临床观察认定青蒿素是有效抗疟的特效药,完全能够治愈恶性疟疾且安全无毒。1976年,柬埔寨暴发疟疾,中国紧急派出了一支由“523”项目人员组成的疟疾防治医疗队,中国医疗队携带的青蒿素挽救了一大批人的生命。很快,青蒿素疗法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1981年10月6日,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组主持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全世界从事疟疾研究的顶尖级专家悉数到场,中国向世界分享了青蒿素的功效。2015年,凭借对人类健康的突出贡献,最早分离出青蒿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国中医药成果获得过的国际最高奖。2017年,中国首次实现了本土疟疾清零。 围歼血吸虫 毛泽东发动爱国卫生运动 中国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紧接着,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在松江、嘉定等沪郊一带加紧水上练兵,却未想到3万多战士不幸感染上了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传染性极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血吸虫在患病的人或动物体内产卵,随粪便排出,然后在水中孵化为毛蚴,毛蚴侵入钉螺,发育繁殖为尾蚴。当人或动物接触了有尾蚴的水,就会感染上血吸虫病。一个毛蚴侵入钉螺后,会繁殖出成千上万的尾蚴,人体一旦接触水面,只要十秒就会被感染上血吸虫病。患此病者,儿童影响发育,妇女影响生育,男子失去生产能力,很多人因此致残甚至丧命。如果能尽可能地消灭自然界中的钉螺,血吸虫病自然难以传播扩散。然而,钉螺的分布极其广泛且繁衍能力极强,一对钉螺一年可繁殖25万只。毛泽东亲自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防治血吸虫病战争。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就此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全面展开。在爱国卫生运动影响下,卫生事业不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的事业,而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大家采取一切措施消灭血吸虫,如清除垃圾、疏通渠道、清洁水源、修建卫生厕所,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害虫,开展灭螺、埋螺运动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等。1955年11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会议研究农业问题时强调:“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它关系到民族的生存繁衍,关系到生产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青年能不能参军保国,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共产党人有责任帮助群众解除疾苦,把血吸虫病消灭掉。”1956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再次发出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为此,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流行地区的省、地、县各级党委也纷纷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各地建立了许多防治血吸虫病的医院和防治站,甚至在许多公社的生产队都设有治疗点,大批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党和毛泽东的号召,深入疫区为群众诊治血吸虫病。1985年,上海宣布全面消灭血吸虫病。2004年,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全面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今天,通过70多年的砥砺奋进,中国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 消灭脊髓灰质炎 顾方舟发明“脊灰活疫苗”中国阻断本土脊灰野病毒传播 1955年,一种怪病在江苏南通大规模暴发,造成1680人瘫痪、466人死亡,且患者大都是儿童,这种病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病毒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好好的一个孩子,突然就变瘫了、变拐了,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危机时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所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和全国的专家一起,打响了与脊髓灰质炎病毒之间的战争。1959年3月,中国卫生部派遣顾方舟、董德祥、闻仲权、蒋竞武四人前往苏联莫斯科的血清生物制品研究所学习脊灰疫苗制造。1959年10月,顾方舟等四人学成归来,中国迅速成立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研究小组。经过5个月的不懈努力,1960年3月,中国试制成功了脊灰活疫苗。接下来需要在动物和人体进行试验,动物试验成功后,须在人体进行三期临床试验。顾方舟毫不犹豫地自己先喝下了脊灰活疫苗,试验成功后,又瞒着妻子带头让自己不到一岁的孩子喝下了脊灰活疫苗,其他研究人员也以他为榜样让自家孩子先喝下了脊灰活疫苗,很幸运也成功了。紧接着,在北京进行了2000名适龄儿童的二期临床试验,试验成功后,又在全国进行了450万名适龄儿童的第三期临床试验,结果证明疫苗安全可靠! 为了让全国7岁以下的孩子都能用上疫苗,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国家卫生部在昆明建立了脊灰活疫苗生产基地。为了专心研制疫苗,顾方舟举家迁往昆明。1961年,脊灰活疫苗正式开始生产,首先生产出来的是液体疫苗,存在需低温保存、保质期短、运输难、口感差孩子不愿喝等问题。又经过一年的努力,研究团队将需要冷藏的液体疫苗制成了固体糖丸,一名儿童只需服用一粒小小的糖丸就可达到免疫效果,这是世界首创。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和人民追授顾方舟“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从战胜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和脊髓灰质炎的抗疫史中,我们见证了中国医生伍连德、齐长庆、屠呦呦、顾方舟等人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品格;见证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团结一心、排除万难,一次次战胜疫情的惊世之举;更见证了中国政府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力量,见证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和英勇气概。以史为鉴,我们坚信新时代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也必将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作者为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克己·复礼·为仁——南宋湖湘学者张栻论仁礼关系
- 下一篇:旗袍审美意蕴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