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理论 >

多媒体阅读的“喜”与“忧”,和融合出版的“锚点论”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手段如何变化,出版行业始终是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因此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这一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而出版的终端消费者——读者,也正是以对内容的选择、吸收、消化为目的,内容既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又是阅读者所期待、追求的目标。
    ■全媒体时代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毕竟是第一位的。内容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字,文字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是其他传播形式无法匹敌的。
    ■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些年在媒体融合和转型中,整体的转型取向被一些热衷于下沉逐利的平台所裹挟,最为典型的就是把短视频捧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轻视文字传播,忽略文字基本功,无视文字是作为表达和沟通的最基本的媒介,争相用视频下沉去争夺庞大的下沉用户,让社会的文字能力也下沉到谷底新低。
    ■在互联网时代,“选择”与否,几乎成了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最显著的区别标志之一。不经过选择,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即便也许有真的金子,也会被淹没在泥沙之中。“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让传统出版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优势。
    早在六年前,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就出现了“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这句话,并号召“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全民阅读由之前的“倡导”升级为“大力推动”,表达上的不同,我们就清楚地感觉到了国家对于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态度、力度、强度的重大变化和提升。随后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全民阅读长效机制建设工程”这一任务,要求建立“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建设“书香社会指标体系”,更是从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层面描绘出了发展蓝图,并且制定了实现这一蓝图的具体路径。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根本性的宗旨。而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就离不开出版从内容、技术、形态、路径、载体等各个层面提供保障。因此,对于出版人,在全媒体时代,如何通过探索创新,跨界融合不同的出版形态,为推进全民阅读提供更多的路径与方法,也就成了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形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自人类进入有记载的文明时代始,阅读就是人类认识整个世界所有符号的行为,对阅读的定义都强调人类通过视觉——这里即指阅读,此时盲文还没有产生——获取各种信息符号,再经过大脑知觉加工,理解其中的意义,进而再实现对信息的认知与传播,应该说,这就是人类阅读的最为基本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阅读就是一直随着文明的进步、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普及、变化、进步的,理解、认知、传播就成为了人类阅读的目的和过程。由此可知,阅读就是通过不同的载体去认知与传播信息,而载体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在不断革新变换。
    文化是社会、国家的精神命脉,自从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阅读就成了国民修养的标志,成了国家文明程度衡量的标尺。倡导阅读就是要营造无处不在的氛围和环境,建立健全全民阅读长效机制,养成国民的阅读习惯,建设一个书香充盈的社会,这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却与之显得并不十分协调。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要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原因。看看全民阅读的调查数据,也许可以从中找到差距和答案。据统计,我们的近邻韩国国民7年前年人均阅读11本,日本国民年人均阅读40本,而那时的以色列则已经是人均年读书64本,占人口80%的犹太人人均年读书达68本。我国国民7年前人均年阅读量仅为4.77本(2014为4.56本、2015为4.58本),而且其中显然还包括了我们孩子书包里的课本。7年以后的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仍只有4.7本,略高于2019年的4.65本,电子阅读量为3.29本,高于2019年的2.84本;有11.6%的国民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增长0.5个百分点),8.5%的国民年均阅读电子书10本及以上(增长0.9个百分点)。7年后,数据不增反降(纸质图书由4.77本降到4.70本)。无需讳言,这样的数据,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由此可知,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任重而道远,尤其是我们出版人,更有责任去探索各种路径,推进全民阅读的前进步伐。
    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为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强国战略,文化是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不可或缺。可以这样说,当一个民族做到人人有文化、人人能阅读、家家户户有学习传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国民的素质也就自然会提高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全民阅读看成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进展的尺度,是可以成立的。
    有阅读就需要有出版,出版了就必须要有阅读,出版与阅读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一部编辑出版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阅读活动的发展史。出版的对象始终是内容,无论载体如何变化,“内容为王”始终是出版不变的品质,所以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手段如何变化,出版行业始终是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因此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这一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而出版的终端消费者——读者,也正是以对内容的选择、吸收、消化为目的的,内容既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又是阅读者所期待、追求的目标。好书的出版,精品的诞生,不仅是出版者的使命,更是读者所期盼的,因为优秀的读物可以带给社会、带给读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提供智力支持。而优秀的读物需要有编辑去选择、把关,以合适的形态、合适的载体,在合适的时机将著作者个人化的作品转化为社会化的公开出版物提供给合适的读者。我们所关注的阅读载体的进步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具体标志。
    实践告诉我们,编辑的一切劳动,其效果的检查就是看它最后有没有读者,能否找到合适的读者,是否为读者所青睐,让优秀的出版物与合适的读者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出版的功用。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阅读就是出版的原动力。出版的发展,出版的繁荣,必须有阅读对象的支撑与推波助澜。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就是因为它有一个巨大的读者群。有了明确而又合适对路的读者群,出版物也就有了应该有的去处,而不再是去到仓库,出版社也就具有了存在下去的活力与泉源。在今天新媒体频出的时代,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的变化,又反推着传统出版的革新,融合出版自然也就成了今天出版人的主要话题之一。
    多媒体阅读的“喜”和“忧”
    融合出版有狭义与广义之区别。狭义的融合出版,其实质就是指对内容的多元开发,是纸质出版的自然延伸扩展,好像“龙虾三吃”,通过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态去表达相似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单一地通过新媒体营销、读者互动、信息反馈得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可以称作为与流程逆向的出版,从而构建新的内容,成为原来内容的衍生产品。而广义的融合出版,则是针对整个出版的流程而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平台,去整合出版队伍、渠道营销、网络销售、读者互动、信息反馈,其实质就是出版所有环节整体的联动。然而,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融合出版始终避不开、也不可能避开的就是出版的直接目的——让读者去阅读,因为没有了阅读,出版也就失去了价值,出版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由融合出版的定义,我们也可以发现,阅读有不同的载体阅读,如数字阅读、传统阅读;有不同类型的阅读,如专业阅读、全民阅读;有不同目的的阅读,如感性阅读、理性阅读,有不同心态的阅读,如自主阅读、强制阅读。在今天,由于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涌现,跨界的融合,阅读再也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也不再是被动的吸收,可以反馈,可以互动,它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多样,更有效,也更有趣。
    首先,融合出版给阅读带来新体验。
    在数字化时代,阅读的方式不再是单一地捧着书本阅读,它可以通过多种载体,从单一媒介阅读到全媒介阅读,从纸媒阅读到手机阅读;它可以通过声音传达的方式,从无声阅读到有声阅读,从读书到听书;它可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静态阅读到动态阅读,从音频到视频的阅读,激发读者兴趣。同一内容的不同载体形态、不同阅读方式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与兴趣,大大拓展了读者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融合时代的阅读方式,可以对阅读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海量的阅读资源集聚在互联网平台,在保证著作权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可以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文史哲、理工医,百科全书,无所不包;关联内容,立体呈现,参考文献实现超联接。内容的丰富性无与伦比,为读者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意驰骋提供了可能。
    有了网络平台的阅读,可以实现精准有效的阅读传递,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时间场景,自由选择。可以是网络冲浪型,随意浏览;可以是互动阅读型,在读者习惯固定的网站参与互动;也可以是寻找资料型,利用网络资源满足自己的求知需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下载保存,有合适时间再去深度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
    网络阅读相较传统的纸介质阅读方式,具有文本开放互动、流动快速的优点。网络提供了制作者和阅读者直接的交互平台,完全没有了时空限制,制作者与阅读者、阅读者与阅读者之间可以随时留言、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增强彼此间的阅读分享和阅读体验,甚至可以影响创作者创作的进程和内容的变化与提升。
    这种新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又对我们的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惟有通过融合出版的途径才可能满足读者的这种新的阅读体验,从而牢牢抓住读者,不断提升读者的忠诚度,实现我们有效出版传播的最终目的。
    其二,融合出版可以提升阅读的效率与效果。
    当然,融合出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也不完全是数字出版。它应该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在内容选择、技术制作、渠道打造、营销推广上的深度融合。我赞同周百义先生的观点:融合出版从概念上讲,应该从出版链的全过程上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并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而就出版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也就是从阅读的层面来说,融合出版不仅为读者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而且对于提升读者的阅读效率与效果提供了保障作用。
    因为无论是以前的传统出版,还是新技术时代的融合出版,就与受众的关系而言,都只是针对内容传播方式的不同而已,对于出版人而言,就是出版手段的变化(或者用“丰富”更加贴切),带来的阅读方式与时空的变化;对于受众来说,就是阅读载体的变换(或者说是“选择”更为吻合),带来的阅读体验的不同。
    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同步出版。不同的传播手段,不同的阅读载体,让读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的安排、工作的需要,甚至情绪的不同时段去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从而大大提高自己阅读的效率。
    一种内容,不同形态,精准出版。不同的读者群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出版形态,无论是文化层次、年龄层次的不同,还是职业、兴趣、爱好、经济基础的不同,都可以找到自己阅读内容的合适形态,从而提高自己阅读的效果。
    正如目前在英语教学中颇为流行的一种理念,就是多源文本融合阅读。多源,指的是在阅读学习中的材料获取途径,尤其是学生,譬如,在英语教学领域,可以在老师对课程资源扩充的基础上,结合课外的一些具有积极价值的阅读篇章展开审读解析,吸取更为丰富的知识,进行更为多元化的且系统性的阅读技能训练,获取更为充分的阅读体验与情感领悟。而这样做的保障基础,就需要我们出版以多样化的出版手段和出版形态,在出版的内容选择、材料重构、形态变化上进行深度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阅读的效率与效果。
    其三,新阅读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任何事情的评析都应该一分为二,这是事物的辩证法。融合出版带来的新阅读方式自然也有着它的局限性。这正如传统的阅读方式有着时空选择受限、携带不便、无法即时互动等方面的局限一样,我们的新阅读方式,主要也就是数字阅读方式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局限,需要我们引起注意,从而去探索,去规避,去创新。
    新阅读方式存在的这些明显局限,主要是因为在今天过度的社交和快节奏的生活中,浮躁的风气与失去了目标追求定力的价值观,往往使人们的专注力和耐心成为一种奢侈品,消费阅读、功利阅读甚为流行。其表现为:
    1.浅阅读广泛流行。一者以网络媒介为主要介质,配合移动终端的阅读,往往以“短小轻薄”的文字、众多图片、煽动性话语的标题出现在阅读者视野里;二者“读图”与“读频”成为阅读者主要的方式,阅读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过度地将游戏化、娱乐化作为阅读的目的,“快速”“快感”“快扔”成为浅阅读者阅读消费的重要特征。譬如新闻媒体,我们都知道,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真正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主要还是文字作品,但许多纸媒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图片化,能用简单文字表达的,也非要用一堆冗余的长图、漫图来表达,这是融合发展的一大误区。对于媒体来说,全媒体时代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毕竟是第一位的。内容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字,文字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是其他传播形式无法匹敌的。我们应该明白,新媒体之新不只体现在形式上,更需要体现在内容上。特别是对于新闻作品来说,文字是性价比最高的表现形式,也是主流媒体特别是纸媒的主要优势,断不可自我放弃、化简为繁。
    2.碎片化的阅读成时髦。碎片化阅读方式虽则提高了阅读效率,但是缺乏对逻辑思维过程的解析让人担忧。因为碎片化的阅读只是一种点对点的吸收,其间没有过程的整体性与逻辑性,长此以往,会影响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影响我们思维的整体性,从而弱化了我们的分析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分析判断的正确性。对于读者来说,尤其是年轻读者,如何掌握有批判意识的信息搜寻技能将成为数字时代阅读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数字时代,快餐化的阅读内容和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肢解了阅读原有的严肃性,浅阅读就成为了常态。
    我们平时用的PPT,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我们常常能看到当台上演讲者的PPT放映时,埋头记录的、收集拍摄的,忙得不亦乐乎,恰恰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演讲者展示出的要点与结论的产生过程,不信,请问,有多少人是能在演讲结束后又打开手机再去思考所拍摄的PPT? 这些局限清晰地暴露了数字阅读的随意性、跳跃性和碎片化的弊端,而阅读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参与度,恰恰在这一点上,数字阅读暴露出了它最大的弊端。文字表达不求锤炼斟酌,“标题党”盛行,只求简单易懂或追逐网络新词吸引眼球。
    3.某些形式的无序无节制的加入,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些年在媒体融合和转型中,整体的转型取向被一些热衷于下沉逐利的平台所裹挟,最为典型的就是把短视频捧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轻视文字传播,忽略文字基本功,无视文字是作为表达和沟通的最基本的媒介,争相用视频下沉去争夺庞大的下沉用户,让社会的文字能力也下沉到谷底新低。仿佛只有有了图像视频的呈现才叫“全媒体”“融媒体”,如果仅有文字就太低级了。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有图才叫融媒体”的图像视频崇拜症。本来用简单的文字就可以表达清楚的事,非要做成视频,配上花里胡哨的图片,叠加所谓的全媒体元素再加上短视频中连篇的错别字,更是让人在啼笑皆非之中感到担忧。这种现象既给用户增加了阅读障碍,也在舍本逐末中弱化了传播系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把流量和爆款放在首位,追逐出圈和10万+的行为,不仅助长了浮夸艳丽、不务正业、急功近利的传播风气,也大大消减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与阅读的效果。因为用户的注意力一直在转移,根本无法深入思考。就我的阅读体验,我也赞同这样的观点:大众传媒的内容阅读,重点是在告知了解,而图书尤其是严肃主题类的图书的重点则是需要深度学习,但凡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那一定是文本的效果最好。
    融合出版的根本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融合出版,惟有一点是永远不变而且必须坚守的,那就是出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传播的对象是内容,不管技术如何发展,不管使用什么样的载体,出版作为内容提供者的身份永远不会变。
    今天我们倡导全民阅读,而阅读有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尤其要提倡研究性阅读、学习性阅读,这种阅读应该兼具知识价值、文化价值、传承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交往价值、思考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新阅读”,也就是针对“浅阅读”而言的深度阅读。
    无论何种出版方式,都希望打造精品;融合出版时代倡导全民阅读,当然必须倡导读“好书”,读适合不同读者需求的精品图书。尤其我国已经成为年出书四五十万种的出版大国,出版物浩如烟海,同时又是良莠不齐,而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这就需要选择。阅读者由于年龄、职业、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的不同,而读书除了一般的消遣功能,主要还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所以更需要有选择性地去阅读。《全民阅读促进条例》(2017年6月)中还规定对青少年读物实行分级管理,所以对于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尤其需要指导,为他们提供适合阅读的精品图书。
    精品图书传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的是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推动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传递,是传承人类先进文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作为我们出版人,更要努力为社会、为我们的时代、为广大的读者生产更多的精品图书,把出版“比人生命长寿的图书”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应用,新媒介的涌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当然也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学习模式和阅读方法。新技术必然带来新模式,出现了诸多的新媒介、新载体,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出版物,电脑端的阅读也将让位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甚至未来的VR阅读器。
    而因了互联网的普及,阅读内容表现方式的多样化,知识点联接的便捷化,图书的周边资源,包括扫码音视频、读者论坛、参考资料等越来越丰富,让读者已经不再仅仅是读者,而且还是亲身体验者、参与者。阅读与媒体的融合,给阅读者带来超越图书的体验,给读者的阅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这对全民阅读的倡导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的影响力,朗读者栏目的红火,都是传统手段和新媒介融合的标志性成果。
    由此可见,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其目的与传统出版、传统模式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传播内容,传播人们所需要的知识、信息,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选择”与否,几乎成了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最显著的区别标志之一。不经过选择,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即便也许有真的金子,也会被淹没在泥沙之中,在互联网时代,“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论断成立的概率很低很低。而“选择”,正就是传统出版的本职、本能、本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就是“选择”,选择好的主题,选择合适的作者,选择好的表现形式,将合适的精品提供给合适的读者,为他们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让传统出版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优势。而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点,更突显了选择的必要性,在融合出版时代,编辑的选择能力尤其显得格外重要。
    不管是网络出版,还是传统出版,其中心还是“出版”,而出版的对象,就是内容,离开了内容,一切出版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承前所述,就其本质而言,出版就是“提供”,编辑出版就是把经过“选择”的内容,让经过选择的作者“提供”给合适的读者对象。内容是必须经过选择的,“选择”既是传统出版特有的优势,也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的必然选择,而“+互联网”正是传统出版“选择”的必然手段。阅读是一件很私人化的活动,然而,无论何人,我们都喜欢读自己喜欢的书,读经典、精品,而在知识的海洋、在书的海洋里,这就需要有人、有专业的人士来为读者选择推荐这些经典、精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编辑义不容辞地应该担当去为读者选择、推荐、提供那些分别适合某些读者群体阅读的图书的责任。当然,全民阅读活动还需要专门的阅读指导机构、专业的荐书人,来帮助不同的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爱书、读书、品书、评书的风气,在这样的基础上,书香社会的愿景也就将会在融合出版时代得以逐步实现。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