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上元之夜灯如昼


    原标题:上元之夜灯如昼
    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之,这一日被称为“上元节”。又因正月为农历元月,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这一夜又称“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重大节日,所以人们常说“元宵胜春节”。
    史海钩沉话灯市
    旧时,过元宵节人们不仅要吃元宵,还有一项特殊的娱乐活动就是“逛灯”。“逛灯”就是逛灯市,所以民间也称元宵节为“灯节”。早在汉武帝时期,每到元宵节,汉宫中就有放灯火之习俗。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按照佛教规矩,上元之日要在各寺院燃灯祀佛。此后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放灯的习俗,后流传到民间,逐渐发展成观灯盛举。
    到了隋代,隋文帝禁止放灯,以示节俭;而至隋炀帝时,炀帝奢侈成性,要求宫内宫外大举放灯,极尽铺张浪费之事。唐代国富民安,所以上元节放灯较之前朝达到了一个高潮。唐代平时实行宵禁,不许百姓夜间外出,而上元佳节却例外,特许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日可以夜行,以便百姓外出观灯游玩。唐代的灯火制作技术比前朝更加精湛,出现了“灯树”“灯楼”这样的大型花灯。唐代诗人苏味道这样描写正月十五夜的灯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而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的诗句,描绘当时观灯之宏大场面。
    宋代上元节放灯的时间比唐代延长了两日,在原来上元节十四、十五、十六日放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十七、十八两日,所以宋代上元节观灯的时间共为五日,而且灯火制作上出现了如“鳌山灯”“无骨灯”“琉璃灯山”等奇巧制品。因此宋代的上元节灯市更为壮观,从宋人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灯市的盛景。范成大有诗云:“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这里的“影灯”即“走马灯”)而辛弃疾更有一阙千古传诵的赞美元宵夜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些唯美的诗词不仅惊艳了时光,也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与流光溢彩的灯市相遇。而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也让我们邂逅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北宋欧阳修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南宋辛弃疾说:“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永乐七年,皇帝还特准百官放假十天,普天同庆,共祝灯节。清代上元节的放灯时间为正月十三至十七日,同样很是热闹,除各种花灯外,还增加了舞火把、火球、火雨等娱乐活动。清代诗人姚元之《咏元宵节》诗云:“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因灯而名的灯市口大街
    北京灯市历史久远,最盛在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给北京政治、经济、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变化。明初,京城灯市设在五凤楼前。五凤楼即紫禁城的午门——午门建筑群中间是九间重檐正楼,两侧各有两座阙阁,共五座楼阁,如同展翅的凤凰,民间遂称其为“五凤楼”。午门乃紫禁城之正门,灯市设在午门前,到了灯节这几日,百姓来此赏灯游玩,人来人往,实在有失皇家威仪,也会产生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皇帝下令将灯市迁离午门,改为在紫禁城东华门外,即现在灯市口地区,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灯市口大街、灯市口西街、灯市口北巷、同福夹道一带。而灯市口大街之名也是因这里设置灯市而起。
    灯市口大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东起东四南大街,西至王府井大街,明代属明照坊,称灯市,亦称灯市大街。从明代至清初,灯市口大街都是京城极为繁华的地方。每年上元节,灯市开市时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分外热闹。
    当时京城灯市的繁华程度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情况,民间遂有“灯市穷,京城愀然无色”之说。
    那时灯市口大街两旁高楼店铺、酒店食肆鳞次栉比,店铺里所售物品从珠宝玉器、古玩字画到日常生活用品、四时穿着的服饰、老少皆喜的食品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灯市上所卖百货与庙市比有所不同,体现在“两多”上,一是纨素珠玉多,二是华丽妆饰多。由此可见逛灯市是达官贵人和富家小姐的最爱。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就描写了灯市口大街上售卖的各种物品,其曰:“市之日,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貂之珍异,三代八朝之骨董(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
    灯市口大街上售卖的这些奇珍异宝和新奇物品,吸引了大批游人,因此这里平日就客人不断,到了上元节这几日,灯市口大街一带更是热闹得非比寻常。灯市长二里许,白天为市,晚上放灯。从灯市口大街到东四一带,道路两侧搭起许多灯棚,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彩灯供人观赏。夜幕降临,街道两旁的茶楼酒肆便张灯结彩供游人饮宴作乐。明代的灯市不但灯美,还有笙箫鼓乐表演和耍杂耍的,如蹬坛子、翻筋斗、打碟子。不仅如此,灯市上还要放烟火为节日助兴。五颜六色的烟火与流光溢彩的明灯相映成辉,火树银花将灯市口大街装扮成色彩与灯影交织的世界。有的酒家瞧准这一商机,会在酒楼的楼上用毛毯做布幕,在临街的一侧围成一个个雅间小屋,作为酒宴观灯之所,很多达官贵人就会提前租赁这样的小屋,等到了灯节来此观灯赏夜。
    明朝灯市上灯的种类繁多,有纱灯、纸灯、麦秸灯、走马灯、五色明角灯等。灯上的绘画也是丰富多彩,有花草,如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还有桂花、牡丹等;有鸟兽,如凤、鸾、龙、虎等;还有鱼虫、十二生肖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不颜色鲜艳,无不形象逼真。灯节这几日,等到太阳落山,花灯就点亮起来了,远远望去如满天繁星一般。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大臣张居正曾有诗《元夕行》描述了灯市盛况:“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如此曼妙的夜晚,吸引着京城里的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远近游观者不下万人。
    清代灯市搬离灯市口大街
    到了清康熙朝后期,灯市口大街的灯市盛况不再。这是因为清朝规定,内城只准旗人居住,将汉人全都迁到前三门以外。到了清雍正年间时,雍正皇帝进一步下令内城禁止开戏院及旅店,而且内城不准举行集会等活动。灯市便不能设在灯市口大街了,而是迁到了前门外大栅栏、灵祐宫、琉璃厂等处。
    清初查慎行在《凤城新年词》中写道:“才了歌场便卖灯,三条五剧一层层。东华旧市名空在,灵祐宫前另结棚。”这里的东华指的就是东华门外的灯市,即现在的灯市口大街附近。灵祐宫在天桥西北一带,是明朝建的十方道院,万历时进行扩建,名为真武庙。扩建后的灵祐宫辟地十亩,建有高阁,并有大殿五层,清朝赐名护国灵祐宫。也有人传说此宫系由东华门移来。每年正月十五,灵祐宫都点燃彩灯,庆祝灯节。
    清代以后没有了灯市的灯市口大街便日趋冷落,到了民国,这里更加萧条,不仅无“灯”,连“市”也消失了,只留下灯市口大街的地名。新中国成立以后,灯市口大街一带逐渐恢复了商业街的景象,成为北京金街的一部分,焕发出新的生机。(作者:鹿璐/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