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语言文字 >

涨知识!古代大学生原来是这样学习的


    古代也有大学生吗?
    其实,古代的太学生就是大学生。西汉初年,国家经历了多年战火的洗礼,经济萧条,百废待兴。统治者奉行“黄老之术”进行休养生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彻底实现了“大一统”,可谓达到了一个巅峰。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文化统一的政策。而太学制度,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太学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建成于公元前124年,其性质是中央官学。起初,太学之中设立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教授儒家经典。另外设有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官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随着时代的发展,博士与弟子日益增多,到汉元帝时弟子有一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除规模扩大外,太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开设了《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公羊传》《焚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因此,当时只要通晓一门儒家经典便可以到太学任教。
    
    太学对于老师的要求是要通晓儒家经典,太学生的来源渠道则较为多样化。首先是“太常补送”,《汉书》有语:“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太学里面的经师每一年都会在各地选取年满十八,品行端庄且学识过人的青年进入太学。其次是“郡国举荐”,即地方官举荐当地出色的学生入学。此外还有经考试选拔的,或因父辈在朝任职而得以入学的等。学生的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可见在当时人们就意识到学习是与年龄无关的,只要有好学之心,人人都可得到学习的机会。
    入学之后,太学生们又是如何学习的呢?
    他们的学习有三大特点,即大班上课、互帮互助和自学为主。起初,太学并没有非常严格的教学秩序,学生们在讲堂内听经师口授经典,学生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除了博士们讲经之外,高年级的学生会辅导低年级的学生,学得好的会辅导学得差的,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学子们除了本专业以外还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其他内容,张衡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除了通晓儒家经典之外,对于天文、数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发明了地动仪,当时太学学术之兴盛可见一斑。
    
    学生们学有所成之后,又将何去何从?
    博士弟子学习至一定年限,经考核后,一般可在郡国任文学的职务,优异者可授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职。
    
    西汉末期,王莽篡权,天下散乱,出现了“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和“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的局面,太学零落。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在兵马未完全止息之时,首兴文教,广招儒士,大力兴办太学,至汉质帝时期,太学生人数已超过三万人。不幸的是,在东汉末期,太学生因参加反对宦官的活动,成为宦官的打击对象,不少学生遭到禁锢,太学也因此没落。到了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期,洛阳太学得以恢复,明帝时期人数增至千人。唐宋时期,太学作为中央官学还一直存在,成为古代精英教育的摇篮。
    原标题:古代也有大学生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