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语言文字 >

探秘千年古运河灵渠:消失的“陡军” 回归的文化


    “‘陡军’是一个特殊的、对灵渠有贡献的团体。”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灵渠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建新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陡军文化是灵渠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近日,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航拍灵渠大天平坝、小天平坝。 王以照 摄
    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的灵渠,与长城、兵马俑一起被视为秦始皇时代三大工程。为统一岭南,秦始皇下令“凿渠运粮”,公元前214年凿成“与长城南北相呼应”的灵渠,促成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交汇。
    在刘建新看来,“灵渠设计精妙”,为保证一年四季顺畅通航,灵渠上建立有36座陡门即世界上最古老船闸的雏形,让人称奇。
    “陡门也被誉为世界现代船闸之父。”刘建新说,因为需要人工升降,为过往船只提供服务,遂诞生了守陡人这一特殊的群体——陡军,“陡军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尚无定论,目前最明确的是明代有一支叫‘陡军’的队伍”。
    
    航拍灵渠,风景如画。 王以照 摄
    公元1396年,明代敕命监察御史严震直通修灵渠后,其部下姓季、颜、宿的3位指挥使接到命令,留下守护陡门,沿袭600多年。
    从小在灵渠边上长大的唐翠秀,与陡军渊源颇深。“我父亲唐之元,生于1925年,约11岁跟着我祖父一起守护灵渠大湾陡。”唐翠秀说,陡军主要任务是负责启、闭陡门,父亲一次开陡时右手被压伤,伤疤伴了他一辈子。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用‘时巨舫鳞次’形容灵渠水运的繁忙。”刘建新说,清代兴安知县陈关调用“启闭无时休”描述陡军的辛劳。1938年,随着湘桂铁路的通车,灵渠在航运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取代,陡军职业生涯也随之结束。
    
    一名小朋友从灵渠内的天下第一陡跳下游泳。 朱柳融 摄
    64岁的唐翠秀从未见过父亲的工作场景。“1954年,我出生时父亲已‘下岗’回家务农。”唐翠秀表示,她小时候见过塞陡的工具,距离家里仅几米的灵渠上还留有陡门的凹槽印记。
    “唐之元是我们发现的最后一位陡军。”刘建新说,2016年,92岁的唐之元去世,陡军消失在历史中。陡军后裔繁衍生息的栖身居所被称为陡军村落,分布在灵渠沿岸。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有陡军村落损毁较大,亟待保护。
    如今,不少陡门已经损毁。“陡军文化急需保护。”刘建新表示,他曾向官方提交过《关于设立灵渠陡军村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建议将灵渠陡军村落设为文物保护单位。“陡军村落是承载灵渠人文信息与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保护陡军村落,对研究灵渠历史,守护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游人行走在灵渠泄水天平坝。 朱柳融 摄
    兴安县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价值研究组副组长陈兴华说,近年来,该县相关部门致力于挖掘、整理、保护灵渠沿岸陡军文化。结合乡村振兴“百千”工程,对兴安镇三桂村委东村的陡军故居、墓葬等进行修缮、保护;福在村委季家屋场村、松树山村正在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文化遗迹、物件等,欲设立陡军故里陈列室,宣介陡军文化。
    历经两千多年,灵渠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排洪、漓江补水、旅游等作用,被誉为“活态的遗产”。当前,兴安县官方正在持续推进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其进一步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