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资源 >

佳节又端午:除了怀念屈原 这些典故你都知道吗?


    
    屈原(资料图)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端午真正的缘起已经在历史风烟中变得模糊,但是它留下的种种丰饶习俗却仍让我们在今日感怀:
    是谁第一个在门前挂起艾草?
    那一艘龙舟寄寓了多少人的祈祷?
    屈子纵深而入汨罗江,为何留无数中国人千年以来苦苦思叹?
    溯源而上,寻找端午节的源头,或许你便会明了其中的内涵。
    一、源于祭祀 
    据说,端午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吴越之地早在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二、源于浴兰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三、“恶日”说 
    仲夏五月,天气炎热,蚊蝇繁殖,百病滋生。对于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
    因此人们将五月视为毒月,五月五日则为恶月中的毒日、恶日。
    人们在这一天举行一系列用吉祥物辟邪驱恶的仪式。
    最初,人们以菖蒲、艾草辟邪驱恶,后来又加进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瑞”。
    四、纪念历史人物 
    端午节源于历史人物之说向来盛行,但究竟纪念的是谁,却众说纷纭。
    1、纪念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缘起。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是因为触犯了贵族阶层的利益,遭谗言毁谤,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浙江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
    伍子胥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
    吴王阖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伍子胥主张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下令赐死了伍子胥。
    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伍子胥。
    3、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无论缘起为何,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已经自然而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许多大诗人也把端午盛景写入了诗中,如苏轼的这首《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这首词中都描写了哪些端午风俗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