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论猪:中国古人为何以野猪为荣?
http://www.newdu.com 2024/12/05 10:12:30 凤凰网国学 newdu 参加讨论
(汉代绿釉陶猪) 中华文化圈崇尚猪,贯穿猎狩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文化现象。但受经验的局限,去古已远,野猪尚力的向度幽隐了,仅存于山林群体、草原群体、少数知识人、日本人(日本属于中华文化圈)等的记忆之中。 陈寅恪先生说,一个汉字是一部文化史。在甲骨文中,有“豕”字,后来作为类称。猪,在《说文》中是指“豕而三毛丛居者”,应当指大野猪;在今人的观念中为类称。秦汉、六朝去古不远,尚有先秦的古意,崇尚野猪之风。中华文化圈的日本继承了上古汉语的特点,称家猪为“豚”,称野猪为“猪”。 (铜猪尊) 古人崇尚猪,大概分两大类别,一是敬畏野猪的勇猛刚烈,一是猪的繁殖力强,一胎可十多个崽,被崇祀为地母,象征性欲。因有猪神信仰,所以催生猪的观念经济,加之其繁殖效率高,猪成为主要肉食,而自汉代以来,养猪以发财致富者不乏其人,如西汉公孙弘早年养猪为生,四十岁学《春秋》,后又师从公羊学博士胡毋生,六十岁从政,担任过御史大夫、丞相。因猪的观念经济有效,在民俗文化中,猪又有吉祥、好运、丰产、财富等象征意义。 有一个成语曰“猪突豨勇”,形容野猪的勇猛刚烈,有爆发力、冲刺力,擅长突围。这是森林文化。林莽中的民谣云:“一猪二熊三老虎。”打猎的人有一句经验之言:“打老虎只要大胆,打野猪要带一块板。”板,是指棺材。带一块板,意味着死人。老虎被包围,见人多,吓得投降了;野猪则不然,横冲直撞,胡乱突围,也跑得快,可能用獠牙刺死人,或咬死人。这几十年,经常有屠夫、厨师宰杀野猪而被野猪刺死或咬死的新闻报道。 崇尚野猪,可谓是对身体力量的崇拜。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纲》认为中国哲学不尚力,忽视了培养健康身体。这是不对的,且不说王船山主张成身成性一如、崇尚豪杰有尚力的成分,至少张岱年先生忽视了崇尚野猪的传统。《山海经》里面有“竖亥”,跑得快,大禹命令他测量地球东西长度。子路喜欢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表示好斗、好勇,曰戴鸡佩豚。《史记·仲弟子列传》云:“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古人视野猪为勇士,曰“豪”。《说文》云:“豕鬣如笔管者,出南郡。”豪杰英雄,本之于野猪。“敢”,表示手持工具捕捉野猪。《仪礼·士虞礼》云:“敢用絜牲刚鬣。” 郑玄注:“豕曰刚鬣。” 王莽为了对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招募不怕死的勇士、死囚及奴隶作为精锐部队,取名“猪突豨勇”,希望这支部队真能像野猪一样勇武刚烈,打败敌人。服虔解释说,野猪的特性是凶狠勇猛、威武暴烈,擅长突然袭击、冲刺、攻破。《汉书·食货志下》云:“作货布后六年, 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猪突豨勇。”颜师古注引服虔曰:“猪性触突人,故取以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把战舰命名为“野猪”,以表示勇猛和必胜,胜利后作野猪之声表示庆祝,《南史·王琳传》上说:“琳将张平宅乘一舰,每将战胜,舰则有声如野猪,故琳战舰以千数,以野猪为名。”甚至于还把人比喻成猪,力气很大,如《北史·卢曹传》说:“(卢)曹身长九尺,鬓面甚雄,臂毛逆如猪鬣,力能拔树。”不少人以猪为名字,汉初“陈豨”,也就是陈猪。汉武帝,原名叫“刘彘”,也就是叫“刘猪”。《陈书》记有叫“傅野猪”的人。《魏书》记有叫“薛野猪”的人。 (猪尊) 野猪是勇敢之士、豪杰英雄,因而是神话里面的天蓬神将,开路先锋。甲骨文、金文,有骑猪之汉字。在神话中,北斗七星为猪,天帝乘坐北斗猪车巡行天下,此猪车应当最高等级的车了。《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后世,道教之斗姆元君、佛教之摩利支天都乘坐猪车或骑猪。越南有骑猪神,居然埃及也有骑猪神。 诡异的是,南下侵犯中原的族群,如契丹、辽、金、蒙古、满清,都崇尚野猪。契丹人是室韦人的后裔,也为崇拜野猪的民族之一。《契丹国志·契丹国初兴本末》中称,契丹三主,第二主名叫“喎叮”,常佩戴野猪头,身披猪皮,居住在穹庐之中。因其妻子偷窃其猪皮,“喎叮”则人间蒸发。这个传说表明契丹人也是崇拜野猪的民族。据说,对于辽代皇族耶律氏的词源,虽未有定论,但有一种说法认为该词可能起源于满语“Yelou”,意思是“公猪”(Rolf Stein)。蒙古人是室韦(豕韦)的后裔,所以蒙古人统一中国之后,宗庙祭祀废黜家猪,改用野猪。据说,野猪是满清民族的守护神,被尊为大神,满语说它威猛高大,鬣毛刚劲,是勇猛的象征,称作“乌勒吉音恩都里”。有人说,满清始起,人名还保留有野猪崇拜的痕迹,譬如努尔哈赤,意为“野猪皮”;庄亲王舒尔哈齐,意思是“二岁野猪皮”。 猪,有“大”的意思,也有“开天辟地”的意思,还有“打开通道”的意思。在庄子的寓言之中,野猪神豨韦氏开天辟地,创造世界。《庄子·大宗师》云:“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猪神拱出光明,开创世界,是当今不少族群的创世神话。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开门见山就说“大一生水”,之后又说“大一藏于水”。“太一”是万物之根源,它首先生水,有了水之后就有了天,有了天之后就有了地,等等依此有了其它。太一(大一)即猪。《书·禹贡》云:“大野既猪。”《孔传》云:“大野,泽名。水所停曰猪。”水所停驻,曰猪,又写作潴。 猪作为地母,繁殖力强,因此后人将猪比喻为性欲或淫欲、交媾。没有人口的繁衍,哪里来的族群?人口不壮大,何以自强?何以应付外敌?这必须鼓励性欲,多生多育,效法于猪的繁殖力。也因此,上古之人,以淫欲为美德,猪为多子多福的象征。 据《左传·定公一四年》载,卫夫人南子与宋朝淫乱,“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杜注:“娄猪,求子猪。”而艾豭者,老公猪(脚猪)也。娄猪、艾豭皆禀具有至上生殖力。《说文》云:“妻,女中空也。”《说文》云:“娄,空也。从毋从中女。……臼声。”娄,为女子性欲冲动,追求男子,渴求解决之景象也。章太炎《小学答问》云:“娄为女求男,牝求牡也。”《太平广记》卷二一六《张璟藏》條引《朝野僉载》云:“准相书:猪视者淫。”猪八戒之好色,有历史依据。 猪为地母,因此古人死后,要有猪陪葬,求死而重生。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都有陪葬猪的遗迹。在汉代,除随葬陶猪外,社会上还流行随葬石猪、玉猪,即将玉、石雕琢成卧猪形,握放死者手中,两手各一个,在丧葬礼仪中称“握”,也称作“握猪”或“握豚”等。握猪葬俗在汉魏六朝盛极一时,延续于唐宋,波及于元明,只是日渐衰微而已。 家,在甲骨文中,是屋顶下一头猪。据我的考证,家,最早可能是指宗庙。后世又将“家”解释为男女交媾和处所。不管如何解释,其最初的语义都是取法于猪的两大象征意义。亥,即怀孕之意思。《说文》云:“荄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子咳咳之形。《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身。’凡亥之屬皆从亥。……亥而生子,复从一起。” 红山文化出土有玉猪龙,良渚文化出土有猪首神徽,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有大玉猪。玉猪龙、猪首神徽、玉猪,是当时族群的领袖使用的礼器。学术界也认为,猪比龙早,龙源自于猪。在当时的环境之中,繁衍人口、崇尚身体力量,是保障一个群体生生不息的前提。繁衍人口,鼓励性欲,多生多育;应对外敌,崇尚野猪的身体力量。 这是一个以猪为荣的时代。 到了猪的观念经济盛行时代,猪的象征意义更为丰富。猪又称作“乌金”、“黑面郎”及“黑爷”。《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 在土家人看来,猪是“血财”,猪官神是送财喜的财神。发“血财”,就是发红财。如果在山中捕获到野猪,或养猪杀了卖掉,都称之为发“血财”。逢年过节,土家人都要杀猪敬猪神,祈求赐与财富。 在民间,年画或剪纸“肥猪拱门”是人们视猪为财富的典型。猪有独立自主的根性,它们用鼻子拱地掘土求食,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不奢望意外的嗟来之食。如果人们像猪一样勤恳老实,就好比猪背驮着聚宝盆创业。在人们看来,“肥猪拱门”是勤劳致富、丰收吉祥的象征。在民俗文化中,因为猪象征着勤劳致富,所以人们还用猪形器物来储蓄零散钱财。 猪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杀年猪祭灶神的习俗,用以祈求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收、人畜兴旺。人们一般须在腊月二十五日前杀年猪,二十六日是封刀日,以后就再不能动刀了。猪的各个部位都寄寓有吉祥的意义。在江西农村,猪头称为“神户”;猪舌头叫“招财”,猪耳朵则叫“顺风”。在广东,猪前脚称为“猪手”;在浙江沿海地区,称猪头为“利市”,猪舌头为“赚头”。这种寄寓吉祥的称法,最初应根源于猪灵崇拜祭祀。在民间,人们至今仍然用猪头祭祀神灵和祖先。在民间婚俗中,也有用猪来表示吉祥的意义。在湘西侗族聚居区,流行猪耳朵订亲的习俗。在土家族,则流行有猪尾巴催亲的习俗。据说,在彝族、白族聚居区及陕西一带等某些地区流行有穿猪鞋的习俗。大人或小孩子穿上猪鞋,能带来种种吉祥。 在台湾省,流行有义民节赛神猪祭祀义民爷的习俗。对台湾省的客家人来说,义民节祭祀活动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盛典。据台湾媒体说,义民节祭祀活动是台湾省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民俗祭典之一,它一般在每年的夏历七月二十日举办,而客家人社会之外的“赛神猪”习俗的举办时间则各地不一。每逢此时,来自各地的客家乡亲都来到义民庙,参加赛神猪的祭祀活动。神猪一般是从养猪场留种用的黑毛的猪仔中选育出来的,经饲主精心豢养至数百斤,甚至上千斤。据说神猪的体重越重,越能代表客家人对义民爷的尊重,同时越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如果在一年一度的神猪竞赛中获得胜利,则会为来年带来吉祥和幸福。在台湾省的民众看来,摸神猪头、食神猪肉可带来好运、保平安,“灵验”说法广为流传,甚至于每年吸引很多人高价求购神猪肉。 (作者:黄守愚。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编辑对原文有所删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