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葬式起源兼论: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原生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24/12/05 02:12:01 “无风即风”大风号 newdu 参加讨论
秦始皇的兵马俑,举世闻名,大家都知道,也知道他巧夺天工、近乎完美的工艺,叫人叹服。此后历朝历代,再也没有能达到兵马俑这样水准的陵墓工艺,我因为这样,一直以来,有一种声音,说兵马俑葬式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孤例。并且,由此慢慢催生出了一种奇怪的大胆想法: 有人说,兵马俑不是中国的原生葬式。 问:是哪里的了? 答:他们说,是古埃及的“木乃伊”——因为木乃伊也是高度仿真、写实的工艺,这一点的确和秦始皇兵马俑很相似。而秦代以后的历朝历代,的确又是再无这种写实、仿真的手法。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本文在此不作讨论,只科普一下:兵马俑葬式的由来。 ★殷墟王陵墓葬群里的车马坑,是举世皆知的事,虽然数例不多,但是凡有车马陪葬者,其墓葬规格都非常高,是最高葬式。 凡是去过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都知道,那里有一堆像狰狞恐怖的陪葬武士之遗骸,他们都被安在墓室的门口,皆跪仆相向,手执铜戈、盾牌(少量站立)。 这明显就是为防卫盗墓者和保护他们生前的主人。 可以:“兵马入葬”是我国殷商时期就有的丧葬文化。 而某些人所谓的“古埃及兵马俑”,其实金字塔里面没有任何实体的武士俑人偶,除了墙上的壁画有武士/军队的身影外,除了木乃伊俑还是木乃伊俑。 被传闻“木乃伊兵马俑”的俑人偶,其实是超级迷李的: ★就跟我们现代人车头上摆放的公仔一样大小,比我们的木俑陶俑还迷李,而且其身份根本就不是武士,我都不知道这些东东是怎么被定义为“军队”的,而且还声称是“兵马俑”??? 手无刀剑,这根本就是仆人! 好吧,不聊他了,继续我们的话题:殷商灭亡后,进入周代,周人废止了残忍血腥的人殉丧葬制度,开始采用茅草扎的人型代替人殉,后来进入春秋时代,由于礼崩乐坏,诸侯权力开始膨胀,又催生模仿真人的陶俑。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又有没有“兵马俑”的踪迹了? 答案是:有的。 ★楚国的木制武士俑为代表,可见与殷商陪葬武士一脉相承。 ★春秋战国时期的陪葬俑,也同样有很逼真的,如齐国陶俑: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木俑还是陶俑、无论仿真还是不仿真,其体积都很小,大概就是十来厘米高,像个玩偶公仔,和秦始皇兵马俑的真人刺激是不同的。 那么,秦之后又还有没有兵马俑? 答:当然有了。 汉代狮子山陶俑、杨家湾陶俑、章丘危山陶俑,和秦始皇兵马俑一样,都是大规模的战斗方阵,汉以后的各朝代也一直都有。 问:其工艺制式又和秦始皇兵马俑有什么不同了? 如图所示,汉代后的兵马俑对比秦始皇兵马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制式不按真人比例,虽然比春秋战国的大很多,但是顶多就是一个孩童大小的身高和体型。 二是工艺差距巨大,目测看起来,就像是原版LV与山寨低仿版的LV似的——正是因为这样,“秦始皇兵马俑是外来的文化”之观点才滋生并且流播了起来,直到甚嚣尘上,愈演愈烈。 为什么秦汉各自的兵马俑,在工艺上会相差如此之巨大? 说来,这其实是因为一个人,一个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人。 孔子——中国儒家文化的化身。 关于陶俑,孔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它被后世认为是孔夫子的黑点,说他反对使用陶俑,要求恢复人殉。 真的是这样就的吗?主张仁爱的孔子怎么会这样想? 其实,孔夫子实在是冤得不行。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全句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转述他可能看过的孔子论述遗作。 对于这段话,有专家认为,孔子因为不了解殉葬制度,以为夏商时期是先有陶俑、后再有人殉。于是,善良的孔夫子预感到人殉也快出现了,便勃然大怒而破口大骂。 这个推测其实是很让人无语的、啼笑皆非的。 众所周知,孔子本身是殷商贵族,又是《周礼》的死忠粉,还学识渊博,加见多识广,他会不知道夏商以来的丧葬制度吗? 须知孔子还专门去夏后氏的后裔国陈、杞考察过「夏礼」,又是宋国考察过「殷礼」,诸如“夏人尚黑、尊命,殷人尚白、尊鬼”这些夏商文化和历史的记载,都是孔子得出来的结论了并且留下来给我们。 说孔子是上古夏商的最权威专家,一点都不为过。 所以《孟子·梁惠王》里的那段话,正确释读应该是: “最早用陶俑陪葬的人,会断子绝孙的。既然诸侯们懂得怜悯百姓,用陶俑来代替人殉(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有这功夫做得以假乱真,那为何还忍心让百姓们挨饿而死呢?”——孔子。 对此,汉代《礼记·檀弓下》专门作出了解释: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显然,孔子的意思非常明确,他只支持用稻草扎的小人(即“刍灵”),连陶俑他也反对,因为做得跟真人一样,如此一来,和用真人有什么区别? 孔夫子的本意就是这样,并不是什么要求人殉。 当然,他也知道陶俑高度拟人化会带来人殉的死灰复燃。 考古的发现支持了《礼记·檀弓下》对孔子这8字诅咒的解读: 在春秋晚期与战国早中期,人殉制度已经普遍复苏,其中以齐、秦、宋3国最多,而孔子的鲁国则最少。 离秦始皇陵不远的「秦公一号大墓」,共发现186具人牲——是春秋战国800年间最大的人殉墓葬,也是除了秦始皇陵外,最大的墓葬。 而且往地底打至极限深度,和秦始皇陵的地宫制式一致。 考古专家在秦公一号大墓发现了带有铭文的石磬,从上面的文字确认墓主为秦国的第14代统治者「秦景公」——始皇赵政的第18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在位40年。 秦景公墓的确定,为秦始皇打造“兵马俑”作他的“幽灵兵团”而背书——因为,这说明秦国国君有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追求。 《史记》中写得清清楚楚,秦始皇自成为秦国国君后就开始修建他的陵墓,始皇也自认自己功高盖过历史上的所有帝王,所以他才不满意帝/王的称号,史无前例的用「皇帝」——历史首次。 铁血大秦的最伟大之君主,打造金戈铁马又威武霸气的兵马俑方阵,很符合秦始皇的性格。 要不,你觉得他会瞧得起陶俑、木俑这些“次品”吗? 言归正传,说回秦代兵马俑后的兵马俑,是怎么样让孔子改造成“穷挫顿”的。 正如上面的解读一样,正是因为秦始皇的穷奢极欲与大秦帝国的轰然倒塌+孔子思想的影响,「独尊儒术」的西汉王朝,在兵马俑工艺上发起“简约革命”——去拟人化、缩小制式、从繁入简。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汉代兵马俑与秦始皇陵的“巨大差距”。 何况,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现在发现的汉代兵马俑并非是帝王墓(墓主身份暂时未明,只推测其中一座可能是周亚夫的)——自始皇后,再无帝王以“兵马入葬”。 ★就是因为秦始皇的“穷兵黩武”,连死后也要“耀武扬威”,才让“秦始皇定制版兵马俑”成为了“绝唱”。 有些人对历史知识一知半解,看到差距大,又不求甚解,便拍脑袋想象出“大有蹊跷”而故作惊人状,并随意发表标新立异的看法。 这是很不负责的行为,特别是专家学者。 显然:兵马俑只能是中国的原生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