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地域文化 > 齐鲁文化 >

山东高平王氏 政治升迁、学术儒家的齐鲁世家


    近两千年前,金乡县这一带曾生活着享有盛誉的一大家族——高平王氏。自东汉后期至晋代,高平王氏世历三朝,人更六代,久居望族之林。高平王氏以学术传家,著述最为丰富且得以传世的是王粲与王弼。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治经,著有《尚书问》;治史,撰有《英雄记》。王弼的学术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周易注》及《论语释疑》,可以代表王氏家族学术文化发展的顶峰,在《老子》、《周易》、《论语》诠释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汉晋时期,社会动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阶段。就在那样的乱世裹挟之下,山东高平王氏却逆势上升。尽管有关这个家族的痕迹多只留存在史书之中,但作为汉晋时期仕学相济的家族典范,不论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还是从政时的忠义立身,至今都有现实价值。 
    近两千年前,金乡县这一带曾生活着享有盛誉的一大家族——高平王氏。自东汉后期至晋代,高平王氏世历三朝,人更六代,久居望族之林。高平王氏以学术传家,著述最为丰富且得以传世的是王粲与王弼。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治经,著有《尚书问》;治史,撰有《英雄记》。王弼的学术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周易注》及《论语释疑》,可以代表王氏家族学术文化发展的顶峰,在《老子》、《周易》、《论语》诠释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城南村留存有王粲墓。但因为历史久远,现在地表上已经完全没有任何遗迹保留。在村子的南边,曾经挖出过石柱子、石人等文物,石柱子上写有“孔子后山东一人”字样。推测应是王弼墓,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拉走,这个石柱在一个夜里被偷了,再也没有找回来。
    不过有学者提出,史书上提到,王粲是在跟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的。在那个年代,是否能将病逝的王粲运回到济宁境内,还有待考证。尽管迷雾重重,但高平王氏家族在当地还是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高平王氏从地方豪族上升为一流士族,这一过程是在东汉王朝逐渐衰落的特定背景之下完成的。王氏家族中人虔诚地服膺儒学,并坚定地引为立身处世的指针,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高平王氏在政治上的崛起,以王龚举孝廉为起点。两汉孝廉绝大多数被富贵之家所垄断,王龚的家世背景不一般,而其人“束修厉节,敦乐艺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并因此获得荐举。
    王龚一路升迁,做过太尉,曾两次位列三公。王龚之子王畅名列“八俊”,位至太尉、司空,列三公,号称“雅士”。他为官清廉公正,办事练达,素有威严,以守正严明著称。王畅之子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长史,是大将军最主要的僚佐,也算身居要职。
    这三代人处于挽救东汉王朝于危亡的非常时期,以忠义立身,济世为务,所以交游最重道义。王龚崇尚道义,以德交友,他与士大夫交往,并不热心于强化私谊,彰显可贵的君子之风。
    高平王氏家族的王龚和王畅勇于与贪浊不法的上层权贵做斗争,王龚任青州刺史时,纠察贪浊,坚决遏制青州官场的腐败风气。汉末,王畅是清流士大夫的精神领袖之一,他严厉打击不法贵族豪门,显示出嫉恶如仇、不畏权势的政治勇气。
    除了从政,高平王氏家族学术素养深厚,仕、学相济,田汉云认为,这是这个家族能够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汉晋时代,世事扰攘,士族的社会地位往往大起大落,高平王氏也曾多次遭逢艰难险阻,却都绝处逢生。推本而言,有赖于不断积累、深化的家学底蕴。
    王粲14岁时到了长安,拜见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受到蔡邕的赏识,两人结成忘年交。蔡邕把几车藏书送给了王粲,王粲十分爱惜,把这些藏书传承了好几代,即便在颠沛流离中依然将其保全,包括王弼在内几代王氏子孙从这些书中受益。可见高平王氏对家学传承的重视。
    
    王粲
    高平王氏也在不断吸收其他家族的文化精髓,从师问学过程中,王氏家族汲取了大量外族的文化营养。以文会友就是王粲交游的重要内容。这种交游对于刺激作家充分发挥才华,必然起到推动作用。
    在战乱和朝代更迭的时代,王氏家族的官场延续,以及整个家族对治学、研究的重视,都值得当代人研究和学习。如果专就学术文化成就而言,历史上可以与高平王氏相提并论的实在是少见,就像王弼,即便后起的玄学家持论多有异同,完全不受其影响者则绝少,这让他作为玄学宗师的地位,到现在都没法动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