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资源 >

济南西门东流水,古琴大家遇知音


    
    王心葵
    王心葵(1877—1921),名露,字心葵,号雨帆,又露白,山东诸城城关人,近代诸城琴派著名代表人物。清末至民初间,曾三次游历省城济南,并于大明湖畔创办德音琴社。其间与夏溥斋结为知音好友莫逆之交。
     
    夏溥斋时居西门外东流水渠园。今《渠园外篇十种》所收《明湖片影》与《鲁东賸稿》两种,均为昔之渠园云护楼遗稿。《王露传》即收《鲁东賸稿》中。
    《王露传》刊发于1915年济南《大东日报》。其在《王露传》中开宗明义即云:
    “王露者诸城人,先世饶于赀。至露幼独嗜音,于音独嗜琴。比长益倾产广其好。以故四方审音之客,终岁接于庭。斋舍中宫羽铿锵歌笑之声达昏晓。蓄一琴质古而声异。居游以偕,珍之逾球璧。获佳材,手自规仿。声发越渊洪几出于雷张之上……”
    这段话说了三个意思。一是说王露属于世家子弟,家中广有资财,而他对琴情有独钟,千金散去毫不足惜。二是说他收藏有一张名贵异常的古琴,无论在家还是出游都随身携带。三是说王露为制琴高手,其所仿造之琴,可与古之名家相媲美。此处所言“几出于雷张之上”是指唐代制琴名家雷张二氏。王心葵一生仿制古琴不下百床,并有古琴研制专著《斲桐集》刊行问世。
    
    宋代古琴“玉润鸣泉”
    王家祖上乃诸城东武巨室,良田千顷,富甲一方。王心葵却像当年的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五湖四海爱好器乐的人都来吃大户。他则一概来者不拒,天天座上客常满,日日樽中酒不空。据说其曾为此耗去良田三百亩。文中所言“貭古而声异”之名琴为宋代古琴“玉润鸣泉”。民国二年诸城遭兵匪之乱,乱兵围住王家窃财而去其琴乃失。王心葵曾悬千金之赏寻觅此琴,数月不得,寝食几废。后有一乡童来家中告知琴之所在,宋琴玉润鸣泉失而复得。王不失前言,遂割肥田十亩相酬。
    王心葵15岁起跟随邑中名士王心源学琴,昼夜挥弦,三载而通其业。继之演习王冷泉传谱琴曲,勤学苦练,道业精进,凡十二年。王冷泉为金陵派,王心源宗虞山,王心葵则兼具两家之长,被世人并称为“琅琊三王”。其学琴有成之后即携琴出山云游四海以广见闻。文中曰:
    尝登泰山过孔子庙,求先代之遗音,北走燕赵,道大梁,南之楚,越淮、下湘,历吴越,验声俗之变迁。东渡海,遍考所谓噌吰镗鞑殊制之具。携风涛以归,艺乃愈邃……章太炎氏,闻其声于日本谓人曰:国无乐,蒙大耻辱久矣,朝枢乃甚无人,即不知有山东王露者何也。
    “东渡海”即指王心葵1906年去日本留学。“所谓噌吰镗鞑殊制之具”是指各种西洋管弦乐器。王在日本入孙中山同盟会结识民报主编章太炎。章氏屡闻其奏曾慨叹说:中国一直没有国歌,实在是莫大耻辱!只可惜清廷有眼无珠,不知山东还有个叫王露的人啊。民国二年章力荐其为国歌《卿云歌》谱曲,在致教育部荐文中道:“以不佞所闻,山东诸城王露为中国音乐家第一,自俗乐胡琴、琵琶、俗歌二簧、梆子,上至琴瑟编钟古音雅奏,皆能为之。”
    
    夏溥斋
    那么夏溥斋与王心葵又是相遇相知于何时何处呢?
    夏溥斋在随后一段文字中说到了他与王心葵的交往。其曰:
    岁甲寅,余于历下闻其言,深叹异之。继数聆其奏,益倾赏……
    “岁甲寅”为公元1914年,此时夏溥斋为山东岱北道观察使。查1914年老济南街巷图可知,岱北道公署时位于大明湖南岸,与省议会大厦“鸟笼子”隔抱厦街南北相望。而夏宅渠园即位于明湖西畔之东流水。虽在府城墙之外,实则与岱北公署相去不远。当时渠园内有栋二层小阁楼,夏为之取名“云护读书楼”。其旧体诗集《明湖片影》中有首七言绝句《湖居》,即是描写渠园云护楼四周景象的。诗云:“十步回廊三面湖,湖东种藕西栽蒲。采莲艇子无人弄,斜系弯弯柳一株。”彼时登斯楼也,但见明湖如镜,城河若带,碧水东流,佛山弥望,远山近水尽在目中。正是手挥七弦,目送飞鸿,抚琴而歌的好去处。
    由此可见,当年夏溥斋“数聆其奏”当非别处,即为东流水夏宅渠园之云护楼也。而当年此地“四望湖”(古大明湖)尚存,由夏宅渠园门外即可乘小木舟荡入大明湖中。《王露传》中写得颇为精彩传神的一段,即是写他与王心葵乘瓜皮艇挥桨东去,携琴月夜泛舟大明湖的情形:“余尝与秋夜乘瓜皮舟艇泛舟明湖,囊琴载茗泊古历亭下。月霁波澄凉飔微至,相与洒然乐甚。益移櫂蒲荷深处,为一再鼓水仙天问之操。鱼鸟栖机,万籁清沉,方从容动缦。愔愔冷冷,抑藏毓养,以穆然相见太古之盛;而发浩渺幽悠无涯之思。不知乎天地之大,而古今为久蹔矣。”
    
    明月当空,秋风送爽,两人泊舟历下亭下品茶夜话相谈甚欢。兴之所至复又移舟荷花深处,待鱼鸟栖眠万籁俱寂,王心葵方才抚琴弹奏,而夏溥斋则在欣然独赏之际已不知天上人间今夕何夕矣。“为一再鼓水仙天问之操”,即请反复弹奏《水仙操》与《天问》(《离骚》)两支经典古曲。
    1914年之秋的明湖月夜,因这美妙琴声的荡漾而风月无边。1914年秋后夏溥斋即被袁世凯调离山东调往河南,先为豫西观察使,后为汝阳道尹。翌年秋筹安会又大肆鼓噪拥戴袁氏称帝。不与时人同庆调的王心葵遂返回诸城老家,“徜徉于庐山九仙之间不复游云”了。
    然而令其始料未及的是,王心葵并未终老庐山九仙之间,倒是袁世凯仅做了81天皇帝梦便驾崩了。云天相隔两年之后,两人又在历下喜相逢。于是两位知音好友之间又演绎了一出渠园斲桐珠联璧合的琴坛佳话。
    这桩故事见于夏溥斋《王露斲琴歌并序》中。其在序言中有云:
    又明年,陈情得告,辇至历下,诸城王心葵,闻余归,携自制二琴为貺,启囊促轸,韵绕梁壁。咸诧为雷张再世。心葵曰:此常材急就者耳,得佳植徐营之,固当倍胜。予迺示以囊材,睇视跃然曰:是足运吾思矣。乃馆于渠园,图式授匠,而自董之。分度累较,必严必叶。儷梓泽漆,徽岳用殊。凡百余日,成三琴。对客施缦,举座欢赞。出其一与所赠二琴立奏,则二者之声,翕然尽为所慑。若影依光而冰融于水也。嘻,心葵之言信,而其术抑已神矣。
    “又明年”乃指1916年。是年夏溥斋辞职返回山东济南,王心葵闻讯携两张自制古琴前来渠园祝贺其重归故里。夏则从河南汝阳带回一些制琴的绝好材料金丝桐。王一看即兴奋地跳了起来,说有此材我的设想足可以实现了!原来,这些金丝桐是汝阳城南老屋改建时拆下的废旧落方料,夏溥斋以新直木材替换下来购之以归。汝阳城南老屋乃为宋元年间的道观老子宫,这些金丝旧桐已历上千年风雨,而削去外皮后木中纹理依然熠熠耀人眼目。
    随后王即在夏宅渠园住下来。画好图纸请来工匠监工制琴,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制成金丝桐古琴三张。王心葵用之对客弹奏,举座惊叹叫绝,众皆欢赞不已。夏对王制琴之术也彻底叹服,视为仙人而神乎其技矣。
    王心葵在夏宅渠园居住之际,正是他于大明湖畔创办德音琴社之时。当时报名参加德音琴社修习者颇多。王开课授徒培养出湖北詹澄秋、济南向峻卿、李华萱、沂水顾海门等二十余名琴家。1918年王心葵经由章太炎推荐,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乐理研究会国乐导师。
    
    王门弟子李华萱与师兄顾海门1927年之合影,题记中述王师心葵与夏溥斋先生交厚。
    国乐导师王心葵的到来,在北大校园内兴起一股学习国乐的热潮。乐理研究会经常举办王心葵古乐演奏会,每次都会吸引一千多名师生前往观赏。北大古乐演奏会闻名京华四九城,时在中国大学读书的王统照凡闻有这位故乡老琴师的演奏会也必携几位同学追随亲聆之。只可惜其执教北大未及三年,便于1921年11月17日溘然病逝,年仅44岁。
    为悼念这位国乐导师的英年早逝,北大《音乐杂志》特转载了六年前《大东日报》上夏溥斋为之撰写的《王露传》。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传统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琴被称为“大雅知音”更是士所必修。大雅知音不传久矣。尽管“知音”这个词儿仍时常挂在当今文人嘴边,成为彼此之间相互标榜的代名词,但真正能闻琴而识音者恐怕不多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