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在贫困村厚植文化基因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27 中国文化报 newdu 参加讨论
“‘送戏下乡’给大伙带来了精彩节目,我们盼着这样的活动更多些,一年到头都有戏看。”近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土山峪村文化广场上,村民许翠萍看着舞台上演出的吕剧节目,十分兴奋。这是当地民间剧团——寨里群英艺术吕剧团“进驻”贫困村的一场惠民演出,也是当地发挥文化作用、助力扶贫攻坚的一次实践。 位于淄博市中部的淄川区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共有107个省定贫困村。近年来,通过扶贫扶智,当地在广大贫困村厚植文化基因,唤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大院建起来 太河镇黑山村是淄川区107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三面环山、交通不便,400余户人家中211户为贫困户。得益于政策扶持,今年8月,该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历时1个多月建设完成,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还为其配发了活动器材,并按群众所需购置了1500余册图书。 “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黑山村一度闭塞、落后,近几年,村民逐渐意识到与外界的差距,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文娱活动、科学技术、信息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尤其迫切。”村党支部书记魏允喜坦言,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的建成十分及时,让村民业余“充电”有了好去处。 在寨里镇朱水湾村,原先的村委会大院修缮一新,图书室、活动室及文娱设施、健身器材等不一而足。“以前这儿破破烂烂,经过改造翻新竟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闲时我就来这里打乒乓球、下象棋,也充实了日常生活。”朱水湾村村民周建国说。 今年,淄川区投入214万元资金用于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院)新建、改建、扩建、装修工程,截至目前,107个贫困村文化大院已全部建成,按照标准化要求,文化活动室面积均在80平方米以上,配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历史文化展室等功能室;文化广场面积达500平方米,配备3种以上健身器材,为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做足了保障。 惠民培训办起来 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2017年,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的“淄川文化云”平台上线运营,至今,该平台累计推出声乐、歌舞、书法等公益文化培训16152课时,通过全区106处服务点组织培训群众37.28万人次。“淄川文化云”日常培训如何向贫困村辐射,一直是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着重考虑的问题。“自2017年11月起,淄川区文旅新局工作人员对107个省定贫困村挂片帮包,定期下基层走访、督导,调研村民需求,挖掘村庄潜力,搭建起了政府与村居间的联系纽带。”淄川区文旅新局局长唐加福表示。 “我们村的门板画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李玉莲多次在各地开讲座进行培训,我们想请她通过‘淄川文化云’平台向群众授课。”9月6日,在淄川区文旅新局工作人员驻村调研时,寨里镇土湾村文化管理员赵青梅说。 “在许多空心村,我们按群众实际需求调度文化活动,或者通过合并培训点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比如,针对甘泉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情况,通过与附近蓼坞村共享师资等办法,为该村配备了太极拳课、书法课等适合老人、孩子的活动课程。”淄川区文旅新局工作人员邓晓迪介绍。 在文化干部“深扎”基层的同时,淄川区还调动区、镇(街道)、村三级文化志愿者,深入贫困村定期开展不同文化门类的志愿服务。“每到一个村,都能看到群众自编自创的文艺节目,他们从以往被动接受到如今成为文化活动的发起者、推广者,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由衷高兴。”淄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高璇说,她与同事负责太河镇12个村的文化扶贫工作,每周都有1至2天在乡村辅导。 文旅融合富起来 太河镇鲁子峪村是典型的山石地貌,耕地稀少,交通不便,全村171户中有128户贫困户。然而,随着高端民宿“芸弘山房”项目落地,村民们有了在家门口赚钱的“致富经”。 “芸弘山房”主打“古村落文化牌”。山石垒墙、麦草做屋顶,院落内流水潺潺,自然生态之美吸引众多游客落脚。“我们主打文化创意理念,山房石料上雕琢出‘如意’图案,院外的柿子树寓意‘事事如意’,卵石、山泉等搭配更为山房增添了审美志趣。”该项目负责人胡立刚介绍,“芸弘山房”于2016年底筹建,2018年初正式营业,至今,借助节庆文化活动等文旅融合路径,累计实现营业额18万余元,带动鲁子峪村30余户居民就业。 而在贫困村梦泉村,近年来,“生态游”亦为村里增添了文化味。该村主打民俗游、生态游品牌,借力国家级非遗项目“孟姜女传说”和市级非遗项目“孙膑梦泉传说”,组织策划了文化交流、美术展陈等系列活动,为自然美增添文化附加值。建旅馆、梦泉书画院……村民李兴斌正是瞄准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契机回乡创业的。“我经营的体验式民宿收入十分可观,为给梦想‘打气’,我还结合乡村民俗、景观等创作了一幅长24米的《梦泉风光图》。”李兴斌说。 “富”脑袋、变思路,正让贫困村脱贫的愿景逐渐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