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化与保护 >

科普!古代科举会延期吗?


    
    中国自1979年起,高考有24年固定在7月7、8、9日三天举行。2003 年,出于减少酷暑和洪涝灾害影响的考虑,在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改到6月 7、8 日两天。而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高考延迟一个月,在7月举行,成为引人注目的大事。
    在一定意义上,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那么,科举考试时间是非常固定的吗?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也出现过延期吗?一起来看!
    古代科举三年一考,是如何形成的?
    作为“国家抡才大典”,成熟期的科举制度,其考试时间是非常稳定的,一般都是三年一个周期,这体现出科举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在中国科举史初期的唐五代,每年都举行科举。地方上州县举行的科举解送考试通常在秋天,所以有“槐花黄,举子忙”的谣谚;全国性的省试则安排在春天杏花开的时候,但一般都没有固定的日期。
    宋代开科的时间,最初并无明确规定。宋太祖时和唐代一样,多是一年开科一次。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冬,各州举人已会集京师,却因太宗要亲征北汉而暂时停罢,其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是录取数额大增之后,需要延长开科周期。此后多间隔一年或二年开科,但不稳定。从天圣二年(1024)开科以后,有3次是间隔2年,有6次是间隔3年才开科。这种开科间隔太长且没有规律的状态给士子备考应举带来不便,迟早必须加以改变。
    嘉祐二年(1057)发生的一个科场事件促成了开科时间的固化。事件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以省元(即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会元)进士出身的欧阳修。
    据《文献通考》卷 31《选举考》载,当时科场流行奇僻的文风,进士科举子“钩章棘句,浸失浑淳”。嘉祐二年(1057),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知贡举,他对科场中竞相炫奇用僻的文体十分忧虑,在考试时严禁挟带参考书籍入场,在评卷时对不够平实的试卷痛加裁抑。发榜之后,当时举子中所推誉的人皆榜上无名。于是在一天早晨,“浇薄之士”聚众等候在欧阳修上朝必经的路上,围堵诋毁欧阳修。甚至还有人写了祭文投到欧阳修的家中,最后未能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之所以会发生这次考生聚众闹事事件,原因之一是由于相当长时期以来都是四年一开科,各地士子客居京师以待省试者常有六七千人,“一有喧噪,其徒众多,势莫能禁”。多年来形成了这么一种态势,发榜之后出现落第举子群聚遮诋主考官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好此段时间仁宗请侍臣讲解《周礼》,讲到“三年大比,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之处,仁宗说 :“古者选士如此,今率四五岁一下诏,故士有抑而不得进者,今为之计,孰若裁其数而屡举也。”于是下请有关官员研议,参与商议者联合上奏说 :“臣等谓易以间岁之法,无害而有利,不足疑也。”
    仁宗听取了奏请,于是下诏,改为每隔一年举行一次科举,并将进士和诸科的录取数额减半。这次改制一时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欧阳修本人因锐意改变科场文风而遭到落第举子的羞辱,但他的改革举动却着实改变了科场文风,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开科时间的固定化,对科举制度的改进具有积极的意义。
    到了北宋中叶,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鉴于二年一开科稍显频繁且录取机会总体而言并未增加,各地到京城参加省试的举子路远辛苦,于是最终确定为三年一开科。结果是“恩典不增而贡举期缓,士得休息,官不以烦矣”,这是一次贡举时间上的重要改革,从此三年一个周期的“三年大比”成为定制,并一直延续至清末科举制终结。
    朝代可以改,但每年科场却不可不开
    从唐代以后,科举成为统治者选拔英才的首要方式和士人实现人生抱负的主要途径,因此,无论朝野都高度重视。
    例如,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烽火连天,政局动荡不安,在短短的52年中经历了5次改朝换代,前后有14个皇帝走马灯似地登上中原政治舞台。但即便在这样动乱的年代,除了后梁有3 年因考虑“举子学业未精”等原因、后晋有2年因“员阙少而选人多”而停举外,其他年份一如既往照样不断开科取士。
    科举在王冠乱落的年代中生生不绝。朝代可以改,皇帝可以换,但每年科场却不可不开,这说明科举制在唐代以后已带有强大的历史惯性,能够与时迁徙,与世偃仰,成为跨越时代的一种基本政治和文教制度。
    唐后主李煜是一位风雅善文的亡国之君,即使是在国运日危之时,犹然留意于科第。北宋开宝八年(975 ) ,宋兵已将唐都金陵城团团围住,南唐政权危在旦夕,还照样举行科举考试。当时,“举国皆知亡在旦暮,而光政副使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循去,后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命户部员外郞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三十八人”。
    两宋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即使在激烈的宋金战争、宋蒙战争过程中,科举考试一如既往。南宋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开科取士诏指出 :“国家设科取人,制爵待士,岁月等阴阳之信,法令如金石之坚。”所谓“岁月等阴阳之信”,意思是说开科的时间非常固定,其准确可信等同于自然界昼夜季节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有关科举的法令则有如金石般的刚性,得到普遍的贯彻。到明清两代,科举制更是进入超稳定性阶段,三年开科一次的社会活动已经成为类似于岁月和季节一样轮回的自然现象。
    元代以后开始实行省一级的乡试,也都是安排在秋天,通常是在桂花开的八月,所以乡试发榜又称“桂榜”。
    明清时期的科举定式,每三年一个周期举行乡试和会试:
    乡试凝定在子、午、卯、酉年,即每隔三年的农历八月中秋以前的九天中进行,八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都是先一日点名入场,次一日放出。全国性的会试则在乡试次年,即辰、戌、丑、未年的二月中举行,三场考试日期与乡试同。春天二月是杏花盛开的时节,因此,从唐宋的省试到明清会试发榜,又称为“杏榜”。
    明清 500 多年间,绝大多数乡试和会试都严格遵守固定的时间开考。偶尔遇到战乱和重大天灾等不可抗拒的变故才停科,一般也尽可能选择次年补行或易地开科。
    清人李渔有一首为江南贡院明远楼所题的著名对联 :“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其中的“襟期同月朗”,也是与“岁月等阴阳之信”指意相同。
    
    科举会因为哪些原因延期?
    一是因为天灾导致科举延期。嘉庆六年(1801),因为京师“雨水连绵,贡院墙垣、号舍多有坍塌渗漏之处。现在考试期近,已饬令赶紧动工修葺。惟气候蒸湿,恐难如期修竣。……且近畿一带道路泥泞,士子等来京应试,跋涉维艰”,因此决定该年顺天乡试,从原定的八月初八日首场改期到九月初八日举行。道光十一年(1831)、二十九年(1849),也都因水灾而将科举延期一月。
    道光元年(1821)举行恩科乡试,原定在通常举行乡试的八月开科,但是上谕说 :“本年八月,天气尚觉暑热,京城内外,兼有时疫流行。因念贡院中号舍湫隘,士子等萃处郁蒸,恐致传染疾疫,非所以示体恤。今科顺天乡试,著展期一月,于九月举行。”也就是说,这次顺天乡试是因为担心疫病流行传染,推迟了一个月开考。
    道光二十三年(1843)六月间,“河南中河厅黄河漫口,各属州县被淹处所甚多。现在秋汛方长,黄水长落无定,积潦难消”。士子因险阻在途,难于跋涉,未能克期抵达省城开封。因此河南巡抚鄂顺奏请获准展期至十月初八日举行乡试。黄河决口在过去是一个大灾,洪水短时间不会退去,所以是推迟两个月举行河南乡试。
    二是因为战争导致科举延期或取消。以福建为例,清代共开科112次,福建在清初顺治康熙年间因为战争有6科没有举行。此后都一直按常规在八月举行乡试,清代福建106科乡试中,只有5科不在八月开科,其中3次是恩科,2次是因为太平天国战争导致改期。
    咸丰同治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争,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乡试都受到影响,或者停科,或者延期,有的省份多科乡试受到影响。有的年份补行乡试,如同治四年补行乡试,该年只有浙江、福建两省举行乡试。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科乡试,因义和团事件、八国联军入侵,未能如期举行;次年辛丑(1901)补行庚子恩科乡试,也仅有甘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5 省举行,顺天、江南等另外 12 直省则于 1902 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试。由于顺天贡院被八国联军毁坏,光绪二十七(1901)年十月决定顺天乡试次年八月间借在开封的河南贡院办理,而河南本省乡试则推迟两个月,在十月举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行恩科乡试,顺天乡试照样借闱河南,而河南的恩科乡试还是延期到十月举行。在中国科举史上,首都的乡试借闱他省贡院举行是极其罕见的事情。
    三是因为天气原因推迟开科。多数情况下都是因早春天气寒冷、体恤考生而推迟考试时间。
    清雍正四年(1726)上谕说 :“明年乃会试之期,春季适有闰月。二月节候尚早,各省举子途次远来,及闱中考试,恐其寒冷辛苦,朕心轸念。著将场期改至三月。”而且还声明嗣后如果会试之年,遇有闰月,要礼部奏闻,也就是考虑照例推迟会试时间。“轸念”的意思是深切的思念或悲悯的思念。雍正皇帝体恤举子考试的艰辛,所以将遇有闰月年份的会试时间延期一个月,以免举子受寒。不过,对没有闰月的年份举行会试,还是照旧在二月举行。
    清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亲临顺天贡院视察,留下了《幸翰林院赐大学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阅贡院乃知云路鹏程诚不易也得诗四首》,其中有“寸晷檐风实苦辛”句。次年初,乾隆发布上谕,说自己去岁视察贡院时,“遍观堂所,周览号舍,矮屋风檐,备极艰辛,深可轸念”。为了“慎重科名,厚待良士”,于是提及,“今岁会试,已展限三月,以待春暖,嗣后即以为例”。
    此后直到 1905 年,无论是否遇有闰月的年份,会试都是固定在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考生在贡院入场搜检时特别寒冷,在号舍里面坐卧起居每场又要两天两夜,三场合计要六天六夜,而号舍没有门,北京的农历二月还相当冷,参加会试的举人,尤其是南方到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更是怕冷,因此将会试时间推迟一个月,对考生来说会好得多。因此,科举时代两次将会试时间延后,都是出于为考生着想的改变,是人性化的改革,在今天看来仍值得称道。
    作为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权威性的考试,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现代的高考,延期举办都事关重大,因此做出延期的决策都是非常慎重的事情。高考作为大家心目中崇高神圣的考试,遇到特殊情况是否延期也要经过反复斟酌。回顾过去科举延期的历史,对我们理解高考延期可以提供不少历史参照。
    来源 | 《人民论坛》6月下
    原标题 |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