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1:11:28 26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在此介绍此书,其目的在于引导大家对中国社会的结构和民众心理的历史地理构成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乡土本色与两论文字下乡 开篇三章,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伟大开头,写的是费老所说的乡土的中国基层农村社会的一些宏观的、整体的特征。 生计方式:农耕 本土信仰:土地等 社会流动:少 社会变迁:慢 乡土的生计方式——农耕。 土、土地是一种信仰和象征符号。 聚村而居。——熟人社会face to face group 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流动少甚至不流动。——社会变迁的速率低。——生活是地方性的。;(社会规范、生活经验、地方性知识等)文化较为稳定、恒久,口传心授,内化于心。礼俗社会。 由“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想到的:但是当下中国的大规模流动意味着,1、农民的特质有了极大的改变——根系不再紧深于土地。或者是2、所强迫或是勉强的原因非常之大——被拔出土地或不得不自拔于土地。 二、社会结构格局及其道德体系 之后的两章,“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娓娓道来的是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及与其配伍的文化——有差等次序的道德体系。 差序格局的提出是与西方团体格局相对的,它们的区别是。 团体格局:团体是有界限的; 团体内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相同; 差序格局:群的界限是模糊的、可以伸缩的; 以己为中心,关系有差等次序,越推越远,越推越薄; 差序格局中得人是自我主义的,公与私是相对而言的。因为群的界限是模糊的,所以作为个体的人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只能够克己,而不能克群,故而需要众人都能够共同克己的契约或是规则存在,才能达到这种表达和行为的趋同——人人都克己,群就无需克制。否则就会有守规则的人受到侵害。于是,文化-礼俗的功能就得以发挥,(就是后文的道德体系)乡土的中国基层就成了一个大体上都自觉自律的人的共同体。 中西“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西方:“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团体是人们共同的父亲。 Q:神是外乎于个人,凌驾于人群之上的集体意识,是超验的,基督教这种人人平等的平等权利的非等级提法,使得这里的“神”与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中,“法”的位置、“民主”的提法何其相似乃尔,好像西方某些场合中“法”与“神”是可以对等的。基督教伦理与西方民主法治精神是否有诱导的关系? “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P25格兰亨姆公律也就是旧币驱逐新币。在生活中,不少人总是把新的钱币留起来,先花破旧的钱币,从而造成新币的流通不如旧币频繁。新币就像是被旧币赶出了流通市场。 “冯小青式的自恋声调”P51冯小青,名玄,字小青。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嫁杭州豪公子冯生妾。讳同姓,仅以字称。工诗词,解音律。为大妇所妒,徙居孤山别业。亲戚劝其改嫁,不从,凄怨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 三、家族、男女——更微观的社会结构 1、团体: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 。 社会圈子: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 。 2、大家庭-小家族与小家庭,区别不在于规模大小,而是结构的复杂程度。 家族“规模依事业大小而定”想到的弗里德曼认为中国华南宗族组织得以全面发展的一个条件或说是原因就是稻作经济(高产出,提供剩余的农产品,才会有共有财产)、水利灌溉设施的需要(人多力量大,组织性强,便于维护)。实际上弗里德曼的理论似乎叫“边陲社会论”,还有一个原因是,有明一代的中国东南地区是远离中央集权中心的边陲社会。 3、两性关系 为避免男女之间发生机动性感情,采取男女有别的原则。但是人类社交的需要是永恒的,所以就诉诸于结成同性组合,两性结成的家庭的团结受到影响,家族取代家庭,单系组织,主轴是父子、婆媳,两性只是配轴。这样的社会设置是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恒久而服务的。 四、乡土中国的秩序——礼治、无讼 人们对于人治与法治的片面认识,区别“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传统社会中是礼治秩序,维持之的理想手段是教化、内化、修身、克己,乡村中得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打官司被认为是可羞的,是教化不够。社会变迁,乡土蜕变为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意识和社会结构的惯性,与制度不合拍,“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 Q: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P61 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无为而治、长老统治 Q:“各人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持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P65 许由 务光 古代隐士。相传汤让位给他,他不肯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庄子·外物》:“ 尧与许由天下, 许由逃之。 汤与务光 , 务光怒之。” 《史记·伯夷列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 唐 陈子昂《感遇》诗之十:“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 五、血缘和地缘 1、长幼差次的权力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定义: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血缘决定的社会地位无法选择。 2、在传统的不流动的社会中,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区位是社会化了的投影,两者是合一的社区的原始状态。 3、在流动的社会中,扩张/内卷,导致分裂,外流,籍贯是血缘的联系,进入新的社区便是地缘联系了。 4、文中说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社会活动:冲突、竞争,(Q:体现在哪里?) 还有商业,需要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商业基础。认为“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而地缘确实契约社会的基础”。 5、文中说到“客边”在血缘性社区有着商业活动媒介的功能,让我想到,在西南某些少数族群区域的商业活动是由汉人经营的,似是有共性。 六、名实的分离 1、社会继替和社会变迁。“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构造中的活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构造自身的变化。”P83在稳定的社会中,社会变迁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 2、“社会变迁常是发作在旧有社会构造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分。”于是“在新旧交替之际,难免有一个遑惑、莫衷一是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思上充溢着紧张,犹疑,和不安。这里发作了“文明英雄”,他提得出方法,有才能组织新的实验,能取得他人的信任。”P84这便是时势形成的时势权利。时势权力也被认为是知识力得来的。P94 3、“如果社会变迁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亲子之间,或是两代之间,不致发作冲突,传统自身慢慢变,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领导权。这种社会也就不需求‘革命’了。 ”“从整个社会看,一个指导的阶级假如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防止因社会变迁而发作的混乱。”P86真正是洞见啊!较小幅度的改革也是这个道理的。 4、“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各种异见和行为“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注解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传统的观点与决策“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 5、同时应该看到“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的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七、从欲望到需要 欲望——需要 感性——理性 经验——知识 传统乡土——现代社会 长老统治——时势权力 自然而然的、放任于天性——计划,推求行为目的关系 P91 文中讲到两性的结合是为了爱情,而不是维持人类种族。Note:这便是费老在《生育制度》中讲的,文化是人类种族绵续的制度保障。这其中的文化的作用是意识自觉不到的,在此处便是爱情。 孙末楠 (William G. Sumner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八、结语 从费老对传统中国农村及农民的描述,感知现在的不同与永恒,保持对现状陌生的视角和好奇的态度,当把自己设为一个古中国的农人时,始能觉得当下有良多的奇异,便欲求其因果,释其机理,明其变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道家人生哲学的历史作用
- 下一篇:牟宗三的治学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