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 】两岸携手弘扬儒学 —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孔垂长访谈录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05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两岸携手弘扬儒学 ——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孔垂长访谈录 记者:常会学、孟 娟 、张京京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14年06月13日 人物简介: 孔垂长,孔子第79代嫡长孙,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兼任山东大学名誉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名誉会长等职。 5月23日,孔垂长(中)一行访问孔子研究院,并向该院赠 送孔德成先生墨宝《学而篇》。孔 勇 摄 5月23日,孔垂长(左)出席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揭牌仪式, 并被聘为国学院名誉院长。王大鹏 摄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深深扎根在两岸同胞的心灵深处。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前,孔子第79代嫡长孙、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孔垂长先生率台湾文化学者赴山东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之余,本报记者就两岸文化交流、儒家文化在两岸的推广和传播等问题,对孔垂长先生进行了深入访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 记者:作为孔子第79代嫡长孙,近年来,您每年都率团前来大陆交流访问。请您谈谈这几年与大陆,特别是山东文化学者的接触的印象和体会。两岸文化交流对于推动儒家文化传承、弘扬具有什么意义? 孔垂长: 2011年5月,我在台湾发起成立了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协会的宗旨就是与各地、各界的志同道合之士共同努力,将儒家思想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把孔子的仁道思想发扬光大。 协会成立以来,我和协会部分成员参与了两次曲阜祭祖的文化活动,并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和国际儒学联合会等机构开展了学术文化交流。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两岸学者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就日益频繁,大家都是老朋友了。如何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推广到全世界,这也成为两岸学者的共同目标。 大陆文化学术界将弘扬儒学工作列为重点项目,大家都非常积极,尤其是儒学领域的相关学者,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我和著名学者许嘉璐先生、汤一介先生、杜维明先生、张立文先生、牟钟鉴先生等老一辈的儒学专家都有过几次接触。他们对先祖孔子的尊崇、对复兴儒学的责任感,使我很受感动。 比如,汤一介先生发起编纂《儒藏》,这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件大事。编纂《儒藏》的目的和编纂《佛藏》、《道藏》一样,都是通过系统整理中华思想文化典籍,以便人们收藏、保存和利用,在汤先生的领导下,参与《儒藏》编纂的学者专家都怀抱着强烈使命感尽心尽力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了系统整理与保存,这套巨作是文化学术界的一项伟大工程;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对孔子思想研究十分深入,在发扬儒学工作上展现出来的热情和活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外,这几次来大陆,我也接触到一些民间团体,他们也在推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并非“赶流行”或是一哄而上,而是的的确确对中华文化本身怀有极大的兴趣。让我最感动的是,在山东省图书馆举办的一次大众讲堂系列活动。我到了现场,发现会场坐得满满当当: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不乏青春洋溢的青少年朋友。后来我了解到,他们并不是由哪个机构、哪个单位发动来的,而是自发前来听这个讲座。因为现场爆满,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旁边又开了一个大厅。当我演讲结束出去时,才发现外面那个大厅也是坐满了听众。这说明我们的儒家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不再只是藏在象牙塔里面的学问,不是仅供少数专家、学者研究的项目,而是已经深植到我们普通大众的心中。 台湾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一直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我们把《论语》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学生都要背诵相关内容,而且大多数台湾民众已将儒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把孝悌忠信作为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 可以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构建多角度、多维度的儒家经典文化推广平台,将会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以及海外的普及和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可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记者: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西方有识之士都希望通过东方智慧来解决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您认为儒家文化之于当下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孔垂长: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不断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却忽略了精神文明的齐头并进,因此产生了许多的问题:民众道德感日益薄弱、犯罪率节节攀升,以及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等等,这也是造成今天全球天灾人祸的主因。 在这种情况下,世人已出现了反思的声浪,不少西方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儒家文化。早在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瑞典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曾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在我看来,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可以概括为:“仁”与“和”。“仁”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他把“仁”的思想发展为有系统的学说,对“仁”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在《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就有58段、105字。所谓“仁者爱人”,“仁”既是精神的认知,更是行动的表现。所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唯有修养君子人格,能够关爱别人,生命才会充实。 仁者,亲也,厚也。仁者视人为亲,厚以待之。“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表现于外则是爱人爱物。一个有仁德的人,行为举止必定有礼有节,懂得孝悌,对人敦厚,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更进一步达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境界,即是“和”的最高表现。 因此,“仁”与“和”可以提升民众道德水平,实现世界和平。凡自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到全世界,都能运用“仁”的精神与行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广儒家文化的原因。因为儒家文化可以让这个世界更加和平、更加和谐。说得贴近生活些,就是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将这种观念以家庭为核心,延伸到朋友,延伸到国家、社会乃至全世界,一环一环地做,这个世界应该会多一份和平与和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代大儒张载的这句话,仍可视为今日儒家文化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我深信,无论历史如何演进,永远不变的是: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世界的影响也有增无减。很高兴两岸及全世界越来越重视儒家文化。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传播、研究、弘扬,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必然能够走向世界。 推广儒家文化要“向上提升,向下扎根” 记者:近年来,您致力于推动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当前,我们应当从哪些角度、采取哪些措施弘扬儒家文化? 孔垂长:这个问题我想通过两个角度来谈,一个是范围的问题,儒学的传承和弘扬固然需要专家学者们进行返本开新的理论研究,但我们也要更多地走向民众,走向社会,走向国际,让普通民众回归到传统道德的轨道上来,让世界各国的普通民众而不仅仅是汉学家了解孔子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不仅需要专家学者们讨论、研究,更需要儒学的社会实践。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董金裕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推广儒家文化要“向上提升,向下扎根”。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学者研究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如何让老百姓接受,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更为重要。 未来,我希望协会能够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和传播为重点,联合更多的儒学支持力量,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创新出适合当代民众理解和接受的新型儒学文化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间推广和普及。目前我最想做的,就是能够跟民间团体、普通民众做最直接地接触与交流。 我刚刚有提到,在台湾,我们把《论语》等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纳入中小学授课范围。虽然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这些儒学经典,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最起码,学生们会有个基本的印象和概念。多年后,当他们回想起过往的经验,也许会对他们曾经学过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不能指望学了《论语》,做人就会堂堂正正、一帆风顺,这是不切实际的。但在人生道路上,结合过往的经验,用儒家文化去思考、修正自己的行为,我想这是儒家文化对人产生的重要影响。 另外,我们要适合当代的社会需求,适合国内外民众不同的特点,儒家文化的推广从内容选取和传播形式上都应适应当代人的特点。这几年来,台北孔庙在文化传播和观光行销方面都有很好的成绩,包括拍摄4D影片、举办“拜师礼”“考生祈福”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希望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只有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儒学思想的民众普及和国际推广,这样才会产生好的效果,才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放送出去。 儒学的国际传播任重道远 记者:有观点认为,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儒学能否冲破民族、地域的藩篱,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关键在于其自身的现代化改造。儒家文化应如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孔垂长:任何一种思想或学说,要跨越时代、跨越地域进行传播,都面临着时代化和本土化的问题。这一点,我们从佛教和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儒学要进行国际化传播,固然也应当与时代精神结合、与国际社会需求结合,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儒学天生就存在民族或地域的藩篱。儒学思想中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等理念,一直被认为具有跨地域、跨文化的普世价值,为世界所认同。 儒学是既古老又永远年轻的学说。孔子思想是在周游列国后逐步完善的。在我看来,比孔子周游列国的阅历更广阔的,是孔子的思想视野,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地域与时代局限。之后的2000多年里,儒学又不断地汲取着社会进步的经验和历代先贤大儒的智慧,丰富、发展、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可以说,儒学理论和实践是不断地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 当然,要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不能将所有的儒学思想照抄、照搬到国外。针对儒学的国际传播,我认为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选取适合国际传播的内容;另外还需要采取外国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些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做好,还需要很多同道的共同努力。 两岸应抓住目前这个弘扬儒学的最好时机,携手共铸儒学话语权,大力弘扬儒学。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相信必定能够开花结果,把儒学传播由两岸拓展到世界各个角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