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从“廉政文化”到“廉洁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这一时代命题。(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事实上,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即已提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命题。随后,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2022年《意见》”)对上述命题做了系统性说明,比较2022年《意见》与2009年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监察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2009年《意见》”),2022年《意见》指出新时代要建设“廉洁文化”,而不仅单纯建设“廉政文化”。从“廉政文化”到“廉洁文化”,一字之差的背后,是义理的深刻变化。 第一,廉洁文化比廉政文化内容更系统。廉洁文化不仅包括公共权力机关人员廉洁从政这一内容,也包括“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清廉社会生态”(赵乐际:《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2月25日)等内容,重视对风俗、风气的改造。 第二,“廉洁文化建设”对全社会培育廉洁之风起着引领、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机关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机关,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腐败斗争并取得压倒性胜利。党员领导干部共同培育党内廉洁文化,也为全社会树立廉洁之风立定榜样。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书影 第三,“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关切还在于敦风化俗,培育公民的良好人格。2022年《意见》提到:“把实践中较成熟、可践行的廉洁要求转化为制度规范,与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相结合,发挥教化、指引和规范作用。”在党的领导下,让社会成员接受廉洁之风熏陶,这就是一个良善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党内廉洁文化的清风正气扩散到人民群众中,是培育良好社会风俗的必要举措,也是稳固反腐败成果的必要举措。 廉洁文化从哪里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打造新时代廉洁文化有必要回顾华夏文明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廉洁二字连言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楚辞·招魂》有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东汉王逸注曰:“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引用华夏古语来说明他的廉洁观,如“公生明,廉生威”“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激励我们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库。 二十大报告强调反腐败要“标本兼治”,关于实现标本兼治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早有说明。2022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了十八大以来党反腐败斗争的六条重要经验,其中第二条就是专门探讨反腐败的“标本兼治”问题,要“从治标入手,把治本寓于治标之中,让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北京2022年6月18日电)弘扬中华优秀廉洁文化的一个作用,就是增进干部“不想腐”的自觉,这也是一种反腐败的长效手段。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规模巨大。反腐败治理若仅仅依靠制度、法治等强制性手段,往往力有不逮。中国传统注重培育政治人的良好自我修养,以及培养良好风俗、风气。“廉洁文化”背后的中华文化基因,乃是切实强化社会贤达人士的自我修养,以及培育廉洁的“政治风气”“社会风俗”。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究其实便是要培育廉洁的政治人格,2022年《意见》提出:要“挖掘历史文献、文化经典、文物古迹中的廉洁思想,整理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我国现代著名政治学家浦薛凤曾著有《修养楷模》,指出政治人物离不开“德”“能”“智”三要素。三者之中,“德”最重要,主要是指“秉公去私贯彻法令”;“德”的形成,全靠修养;修养的着力点,恰在学习历代名臣嘉言懿行。 《廉德诠解》书影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关键还在于积少成多、敦风化俗,塑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研究中国政治,不仅应关注法律、制度这些政治硬件,也应关注作为制度承载者的政治人,还应关注联结政治制度与政治人物的政治生态,或曰政治风气。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政治生态”这个概念,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家风、民风的综合反映。在“不敢腐”“不能腐”之外,建设廉洁文化,进而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方能构成反腐败的长效机制。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还应当注重源清流洁,由政治面拓宽到社会面,培育优良之社会风俗。廉洁文化与廉政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培育社会的廉洁之风。一定社会有一定之风俗,一定人民有一定之精神。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就是拥有强大的风俗敦化能力。二十大报告提到的“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措施,就是以敦风化俗为手段,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培育廉洁的民风、家风,又能减少社会上的行贿、围猎之风,对党内“廉洁文化建设”有所增益。民主首重法治,法治之流行,与其说基于条文制度,不如说基于无形风气。不仅基于良好的政治风气,也基于良好的社会风气。 苏州文庙的廉石 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刻的政德观、道德观。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理念,是以领导干部为圆心,层层推进到人民群众的。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新华社北京2018年3月10日电)此处习近平总书记是向领导干部提出的相关要求。到了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求是》2022年第13期)此处则是总书记向全体中共党员做出相关要求。而到了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则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到:“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此处旨在推动全体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由此可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从党针对领导干部的要求,逐渐扩展成对全体中共党员的要求,最终扩展为对于全体国民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一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执政党领导之下的“更化”行动,力求在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实现同风共贯。政党是国家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政德理念传播的过程,本身也是执政党更新政治风气、敦风化俗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