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陈晓霞|儒商及其文化内涵

   儒商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初见端倪,之后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义以生利、尚中贵和、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为政以德”等儒商文化核心理念。在新时代的经济大潮中,儒商文化不断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修身资源与智慧,为企业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及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市场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经济振兴的强大动力源。   儒商文化的发展     儒商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商文化的发展则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春秋战国初步形成时期,宋代逐步发展时期,明清兴盛时期,形成了具有儒家特色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经营模式、行为规范和行业准则。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群体不断壮大,主要来自贵族、士人和部分农民,其中,一些商人受儒家道德价值的影响而形成了职业伦理观,他们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经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出现了子贡为代表的运用儒家思想经商事贾的商人群体,儒商文化也随之出现。子贡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儒商始祖”,就是因为他将儒家思想中的“儒”与经商致富相融合,并且运用此道在经商路上取得了成功,从而真正展现了商与儒道的合二为一。   秦汉至隋唐时期统治者多采取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成为“四民”中最低贱的阶层。由于东汉以后儒家独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商发展基本上陷入停滞状态。宋代统治者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采取了较低的商税,商人自由经商,土地自由买卖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消了汉唐时期对商人着衣和乘坐车马的歧视性规定,使商业发展获得了新生,儒商文化渐渐复兴 。   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商品经济逐步繁荣,大量商品源源不断地投入市场,商品流通的范围与规模日益扩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极大促进了国内长途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运河沿岸等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区域商品市场。明清理学的发展,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活跃,商品经济不断繁荣,大量士人秉持儒家思想进入商界,从事经商事贾,儒商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阶层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儒商体现的是“儒”与“商”的有机融合,儒商首先要信奉儒家思想,是以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为指导,从事经商活动的有知识与文化的企业家,不仅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且有着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管理技能,他们将儒家道德作为商业经营和个人修身准则,有着兼济天下的情怀,在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   儒商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仁民爱物”, 具有关爱生命的伦理思想,提倡尊重生命价值,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善、协调发展,主张经济发展要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生财要取之有道,“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财”是实现“仁”的手段,以财行仁而赢得民心。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企业追求利润是其本性使然,但不能在利益面前无所不为、唯利是图,要考虑利益的获取是否符合道义,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有没有担负起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可见,儒商文化不仅是企业的核心文化,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做到了以人为本就能生财有大道。   诚实守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对“信”进行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指出了“信”对人立世的重要性。孟子则丰富了“信”的内涵,将其进一步拓展,从道德约束具象为“五伦”之一。“诚”字最初与宗教紧密相联,体现人们对于神灵的虔诚之意,随着“诚”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扩展,进一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人与人相交要真诚相待不相互欺骗。“诚”“信”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奠定了我国诚信思想的基础,诚信思想便作为儒家的主要思想被确定下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使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并被世人作为自我规范的重要尺度。诚实守信被称为商业的灵魂,作为传统儒商文化的重要内容,继承了儒商诚信经营的理念,成为现代企业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   尚中贵和。尚中贵和体现了孔子“仁”学的基本精神,“中”是“中庸之道”,“和”体现“以和为贵”。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既是一种道德境界,又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发展孔子的思想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时不得人和,则百事不废。”(《荀子》),可见,尚中贵和是儒家重要思想,体现了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和谐。在民间就流传着有“将相和、邦国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系辞下》),儒家重“和”,提倡以和为贵,却反对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儒商把“和”的精神运用于商业竞争,就是要在注重道义原则的基础上,做到人际关系和睦,合作经营,和气生财。同时又强调重“和”但不僵化,处事要善于变通,经营中不能墨守成规,要因时因势因事而变,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义以生利。《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义”是指恰到好处,也就是合情、合理、合法、合规,义是道义、正义和义务的统称,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道德抉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可见,“义”本质上是遵天道法的伦理追求,“利”则是在尽道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而得到的利益。义与利是辩证统一的,义是核心,利是表层,坚持核心的义,才能获得正当的利益。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思想表明了对道德仁义的重视,但并不排斥对利的追求,只要利取之有道,是正当的,就无可厚非。儒商文化的义以生利,体现在利益的获取要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之上,企业坚守了道义就能获得生生之利。   勇于创新。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体现了君子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儒家注重道德修养,既是谦谦君子,又是刚毅勇士,君子之勇,体现在面对道义担当不迟疑、敢决择的“勇”的境界。“勇”就是在信念驱动下,体现出的一种无所畏惧、敢于担当的行为及勇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自强不息”,是儒家“勇”的内在驱动力,是努力奋斗、永不懈怠的人生信念。《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儒家主张趋时而动,与时俱进,其中庸之道包含着重要的时变观念与创新思想,如“顺时而变”“因变而变” “时中之变”“权宜而变”,主动应对时势的变化而变化,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上,通过与时变化的措施途径达到合适的目标,在恒常秩序中变而不乱、变而有节、变而有常、变而有效,从而使企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政以德。儒商首先是儒者,把仁义道德放在首位,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留意于仁义之际”。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里的“德”就是儒家的仁德。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企业家,才能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要体现出责任担当和博爱之心,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颜渊》)孟子曰:“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一个不懂得如何爱人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地爱自己。仁,就要以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尊重激励他人,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人之道德,端赖养成。儒商作为有道德的领导者,有德者在其位谋德政,才能真正做到“为政以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