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舒大刚 宋立林︱厚植传统文化根脉,培养儒学高等人才——舒大刚教授访谈录

宋立林:舒教授,您好!自2020年起,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国内著名高校,创新成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开展研究生教育,旨在发挥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汇聚全国顶尖儒学研究力量,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专项研究生,打造高端儒学专业人才,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川大学是尼山世界儒学中心首批共建院校之一,同时,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也是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所创建的8个分中心之一,由此可见四川大学的重要地位。 我们知道,您担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也是四川大学专项研究生培养的负责人。请您先介绍一下四川大学作为合作共建学校以及分中心建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情况。 舒大刚:非常荣幸成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首批分中心共建者,也很侥幸成为联合研究生院的首批合作单位!四川大学是国家部署在祖国大西南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学科”和“创新2035”等战略的重要实施单位,具有全面系统的学科设置和较强的师资队伍。在历史上,四川大学非常重视儒学教育和经学研究,在各个时期聚集和培养了一批学术大家,如廖平、宋育仁、张森楷、吴之英、张澜、吴玉章、郭沫若、蒙文通、庞石帚、向宗鲁、龚道耕、李源澄等,在经学、史学、考据和辞章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成就,为川大学人树立了“通经致用”的榜样。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大学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先后完成《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与湖北学人合作)、《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主编)、《儒藏》(舒大刚总主编)、《儒学文献通论》(舒大刚主编)、《中国儒学通案》(舒大刚、杨世文主编)、《朱熹文集编年评注》(郭齐、尹波编注)等大中型成果;2017年还接受国际儒学联合会委托,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校发起“中国儒学学科建设研究和儒学教材编纂”工作,这就为儒学人才培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09年,四川大学又与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合作,共同成立国际儒学研究院;次年又被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2018年,被山东大学吸纳为“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中心;2020年,被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吸纳为分中心;2021年,被联合研究生院吸纳为首批招收“儒学专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博硕士研究生的单位;2022年,又被四川省社科联评选为中国文化普及重点基地——“经学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第一次院务会议召开 这就从学术传统、学术成果、学术实力和学术机构等方面为儒学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目前,“儒学专项”的培养不仅在国际儒学研究院(挂靠历史文化学院)进行,而且还整合了文学与新闻学院、哲学系、宗教所等力量,形成以儒学为主题,文、史、哲优势互补的协同培养模式。 宋立林:我们了解到四川大学对专项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方案。请您谈谈培养方案是如何设计的?又是如何落实的? 舒大刚:诚如您所说,四川大学从主管领导、主管部门到具体院系和导师个人,都十分重视儒学专项的培养,从招生选优、培养方案、管理方法到具体的课程设置、选课学分等方面,都注意为儒学专项提供最佳平台。我们意识到,儒学专项计划不仅仅是为川大增加几名招生指标,而且是国家培养特殊人才的重大举措,也是教育部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对川大的信任和嘱托。因此,我们从导师遴选、优生选拔开始,就注意优质资源的合理配备。学生进来后,又召开专门培养工作会,针对儒学专项的特殊性,制订出有效的培养方案。大致而言,为了发挥各个专业的特长和学科优势,分布在文、史、哲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博士生,基本课程的选修和平时的管理仍然由各个院系负责,让他们在各学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特长,先行打下知识基础,形成各自专业特色。同时,出于“儒学专项”人才培养的需要,强化专项生们的身份意识和儒学共性。比如,出于“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灵魂”考虑,特别是“儒学专项”身份,川大研究生院规定,专项生除选修各自专业学分之外,还必须选修“儒学概论”和“儒家要籍研读”两门课程;出于“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魂、源”的考虑,持久组织专项生集体诵读经典著作。为了加强专项研究生的身份认同,还鼓励他们多多组织活动,并且参与国际儒学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和经学文化普及基地的工作,积极参与“儒释道论坛”“儒藏论坛”等学术讲座,在活动中增强儒学知识和组织才能。 宋立林:作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分中心,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对于今后双方的合作,以及四川大学在儒学领域的长远发展是如何规划的? 舒大刚: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作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一员,理所当然要积极配合中心的规划和活动。我们将在既有的儒学文献整理、儒学流派研究等学术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文献学、学术史优势,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开展深度、高质量的合作。比如,此前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的支持下,持续20余年攻关,完成了具有“中华儒学第一藏”之称的656册《儒藏》的编纂和出版,现在我们还可以在中心的支持下,将《儒藏总目提要》修订出版,为读者提供便捷了解儒家重要文献的目录工具;还可以在中心资助下,将已经部分出版、大部分完成撰稿的《中国儒学通案》审定出版;还可以与中心合作,将已经完成了10余种书稿的“儒学读本”审稿出版;此外,我们还加盟了中心重点项目《儒学百科全书》的编撰,为新时代儒学的传承发展提供精粹的读本。 《儒藏》书影 宋立林: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与重点院校的合作可以说是双赢的,而双方的共同努力无疑会促进儒学的发展。请问四川大学与中心共建以来,取得了哪些新成绩? 舒大刚:四川大学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合作以来,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推动了《儒藏》最后203册的出版。《儒藏》原来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出版了“史部”274册,后来还陆陆续续出版了“经部”的部分成果。但是由于经费紧缺,后续出版进展很慢。2021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追加经费的支持下,加快了编纂、排版步伐,终于在2022年9月13日前,将“经部”余下各册、“论部”全部,总共203册,完全出版了,成功地为党的二十大召开献上一份薄礼。其次,在这期间,我们还主编出版“蜀学文库”,目前已经出版《蜀学要论》《蜀儒杂俎》《蜀学与文献》《巴蜀哲学与文化探讨》等,从中也可以看出儒学在巴蜀大地的传播与发展。 宋立林:您认为四川大学作为尼山世界儒学分中心,其特色体现在哪些地方? 舒大刚:四川大学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共建的几个分中心中,比较有特色的应该是重视儒学文献整理、儒学流派梳理和西部儒学研究。在儒学文献方面,川大除了编纂《儒藏》,还为每种入选的儒学著作撰写提要,介绍其作者、内容和优劣;我们还收藏有10000余种儒学文献,可以做成“儒学资料库”,以供大家检索、查阅和引用。在儒学流派方面,我整理了既有“学案”(如《两汉三国学案》《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儒学案》《宋元学案补遗》),还补撰了《周秦学案》《魏晋学案》《南朝学案》《北朝学案》《隋唐五代学案》,这就贯串起从孔夫子到晚清民国的儒学传承体系,占有了大量儒林人物传记资料,为构建彼此联系的儒学谱系奠定了基础。在西部儒学方面,我们通过研究巴蜀儒学,扩展到整个西部儒学,甚至丝绸之路儒学的研究,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宁夏大学李伟、西南民族大学杨翰卿等先生,共同申报贵州省国学单列重大课题——“中国西部儒学史”并获批准,目前该课题进展顺利,其中有蜀学卷、关学卷、西部少数民族卷,以及云南、贵州等卷,都进展顺利。 宋立林: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与各著名院校合作共建已两年,包括专项研究生培养在内的各项工作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在这两年时间里,想必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请您谈谈这些经验有哪些? 舒大刚:经验谈不上,只是经常反思,尽量少走弯路而已。首先是强调使命和担当。通过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同志多次亲临讲话,我体会到,儒学专项不仅仅是要为培养传统历史文化人才增加招生指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的优秀人才。回顾历史,放眼世界,每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都伴随着文化的复兴而进行。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走向全球是如此,阿拉伯民族走向世界也是如此。可是有些文明向外扩张的历史,同时也是血与火的战争史,是一个文明战胜甚至摧毁另一个文明的历史。我们中华民族尽管在近代多灾多难、饱受欺凌,但是我们复兴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提倡的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和平外交之路。我们反对强制推销文明,但是我们又必须捍卫自己的文明。面对自近代以来一直强势的西方文明的侵蚀,我们必须培养出热爱自己文明、热心传播自己文化的一代新人。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向他们讲清楚,他们不仅仅是研究生,更是儒学专项的研究生,要有使命、有担当,成就自己,也要成就他人。其次,要培养出能够应对多种文化对话、多种文明互补的人才,不能只有儒学,还要拥有其他学术和技能。要鼓励专项生首先学好所在专业的知识,然后与儒学融合互通,成为有灵魂、有骨干的综合型人才。再次是紧扣经典,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和灵魂,经典也是治理各门学科的基础和统领。因此,无论出自何种学科,对经典熟读精研,都是有用的。当年张之洞的“自经学入史学、入辞章、兼经济”等模式,今天仍然有效。于是我给专项生们提出了“经典+”公式:经典熟即基础牢,经典精即专业胜,经典活即成就大。 专项研究生经典研读活动现场 宋立林:最后,请谈谈您对儒学未来的发展有何愿景?对山东在儒学研究和“两创”方面有何建议? 舒大刚:首先是“儒学”应当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必修课。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它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所列需要传承的“主要内容”,大多出自儒家经典,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新时代,儒学应当与党史、新中国史等四史教育一样,让“中国儒学史”成为各级学校和干部培训机构必须传授的“五史”之一。用党史、新中国史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的问题,用儒学史解决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其次,经典应当以多种形式大力传播,成为大众必需而又喜闻乐见的读物。经典事关国人的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道德伦理和行为准则,文化体系和特殊技能,这些都是中国人之成其为“中国人”的基本素养,缺它不得,有它才成。因此,应当将“经典教育”与“宪法学习”“法制教育”同等对待。经典管道德,法制管行为;法制教人有所不为,经典教人高尚其事;法制是最低的行为防线,经典是最高的道德追求。 再次,在人才培养上,目前实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这是一种快捷模式,但是如果能将“儒学”(或经学)学科恢复起来,让儒学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人才培养上全方位重构起来,并且形成全国性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热潮,则是更加惠而不费的长久之计。 山东作为儒学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又是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的所在地,具有带头和标杆的作用。希望山东利用自己的优势,将“儒学”作为党校、干校和大中小学的必修课,做真正的“儒马结合”的先驱和典范;将各种形态的经典传播积极开展起来,使其与法制教育并驾齐驱,从积极引导、消极防范两个方面来塑造人才;同时,如果利用省级高考自主命题、省级学科自评设置的便利,将“儒学”(或经学)学科在山东率先恢复起来,制订出儒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出版儒学专业教材,让每年来此进行开学典礼和研修考察的专项生们首先受到沾溉,必然可以加深其印象、树立其信心、提升其使命感,则更善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