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儒家故事|王阳明:天泉证道

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八日,王阳明受命赴两广的前一天晚上,王阳明的两大弟子钱德洪和王畿由于对老师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不同理解而发生分歧,因为明天老师就要走了,所以当天晚上他们就找到老师答解疑惑。 王畿问:“我觉得这几句话还是有问题的。如果说心是无善无恶的心,那么意也就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也就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也就是无善无恶的物。如果说意有善恶,那就说明心有善恶,这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钱德洪辩驳道:“心是上天赋予的最原初的东西,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人由于后天的感染熏陶,意念上会产生善恶,这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功夫来去除恶念、培养善念。如果像你说的那样,一切都无善无恶,那这些修养的功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见两人争论不休,王阳明只好给两人解释:“我明天就要走了,正好借此机会给你们讲明这个道理。你们两人的观念正好相辅相成,不能各执一端。我认为人有两种:第一种人,是有慧根之人,这种人的心体晶莹剔透,能从本原上体悟。一通百通,本体被体悟了,其他的一切东西也自然就能悟透了。第二种人比第一种人稍差一些,这种人难免受到后天习俗的蒙蔽,产生不良的意念,这就需要力行为善去恶的功夫,等到修养足够了,也就能去除恶念,恢复到明莹无滞的本然状态。王畿的观念说的是第一种人,德洪的观念说的是第二种人,这两种观念可以相互补充,不可偏废。”王阳明师徒的论道发生在会稽天泉桥,史称天泉证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