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孙正聿:“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强调这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聆听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个“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巨大指导意义。
    “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深厚基础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并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正是在“两个结合”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定不移地从理论到实践推进“两个结合”,我们才能在自己选择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昂首阔步地走下去,才能在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而且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明确地、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实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历程及其凝练的文化传统中,总是蕴含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苦难、奋斗和追求,总是体现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世界、历史和文明的独特的感受、体悟和思辨,并积淀和升华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明血脉和精神家园。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推进“第二个结合”,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维护中华文化基本元素,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转化,着力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使之成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活的灵魂”;就要立足中国当代现实,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和精神家园的新期待,为人们的理想追求奠定新时代的“安身立命之本”;就要面对当代世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活跃、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在当代的价值观冲突和不同社会制度的深刻比较中,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强化全体人民对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认同的“文化底蕴”。
    明确地、鲜明地提出“第二个结合”,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概括和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正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基础,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文明新形态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的“最大法宝”。
    作者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责任编辑:admin)